年终总结哪些消费骗局最害人 警惕返利网站、免费美容等陷阱
[骗局1]
返利网站或是传销
去年底,厦门最大的返利网站———“易联盟购物网”倒闭,涉及上万会员,这些会员最少的投入上万元,多的投入上百万元。周加荣说,2012年,“返利”消费成为升温最快的消费欺骗形式。
据悉,一些打着“返利”旗号的网络购物网站只是第三方网站,通常以购物返现的形式吸引会员。由于市场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停止返利、返利缩水、返利变形、霸王条款和广告误读等问题,甚至沦为“拉人头”的网络传销。
支招
许诺返利的金额越高,风险越大。交钱入会、虚假消费有可能发展成为变相传销或非法集资。正规的以购物返利为主营业务的网站,在网站首页下方有“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消费者一定要慎重选择。
[骗局2]
保健品易夸大疗效
“保健品消费主要涉及群体以老年人为主,老年人获知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容易相信广告。”周加荣说,有些企业打着“健康讲座”的旗号,请一些所谓的“专家”对消费者推销产品,采取优惠、打折、赠药、适用等手段,诱惑消费者。
支招
不要轻信“名医义诊”等促销手段,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保健食品批号,看清标签和说明书,购买时要索取加盖公章的正式发票。
[骗局3]
预付式消费问题多
2012年,“佳事达”、东妮娅酒店、力健亚活水馆、“摩卡”汽车会所、代代新美容美发等相继关门,诱发了大量预付卡变废卡纠纷。
周加荣说,在预付卡消费中,经营者会设置“消费卡过期作废”、“本卡中途恕不退款”等不平等条款,或者夸大宣传质量,甚至出现企业突然关门或易手,造成消费者有卡不能消费。
支招
广大消费者要科学、理性地购买预付卡,并适度消费,不轻信广告和口头承诺,并及时签订书面消费合同。
[骗局4]
免费美容不免费
“一些美容院利用部分消费者热衷免费服务的心理,巧设圈套,采取环环相扣的经营招数,常使不少消费者上当受骗。”周加荣说,美容院首先会赠送一些免费护理卡或免费提供测试服务,在消费者脸上用了产品后,才说需要付费。有的则是用的产品免费,但是洗去脸上涂的东西,就必须购买专门的洗面奶。
支招
尽可能到大型美容场所消费,对街头推销切莫“心太软”。接受美容服务前,必须要求商家解释清楚免费服务的内容及可能产生的额外消费,如遇强制消费,应第一时间报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