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侨胞欲返乡认祖寻"杏拿社" 厦门网友为其出谋划策

2012-12-20 08:51 来源:厦门网 0

  海外孙女想回到爷爷生活过的故乡,临行前却犯了难:家人说的地址,根本“查无此地”!前日晚,微博账号名为“@紧鱼粥”的马来西亚侨胞在微博上发出“求助帖”,引起厦门网友的热烈回应。

“同安县杏拿社”地图上查不到

  “@紧鱼粥”说,她是马来西亚华侨,爷爷是厦门人,上世纪30年代,爷爷带着弟弟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工作,碍于经济窘境,后来一直没回过厦门,直到离世。“@紧鱼粥”说,作为爷爷的孙女,她很希望自己能够替爷爷回一趟老家,下星期就准备来厦门。

  而根据家人提供的地址,爷爷的家在“福建省同安县杏拿社”,“@紧鱼粥”在百度上搜了半天,根本找不到这地方,因此,她向厦门网友发出求助微博,希望大家能提供讯息。

  消息一出,很快就有了200多条转发,以及80多条回应。不少网友,特别是厦门网友在评论中“支招”,大家的意见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到同安去找,另一派认为,应该去集美区的杏林找,因为闽南话的“杏林”就发音成“杏拿”。

或为“杏林社”位于杏林社区

  “@紧鱼粥”说,因为爷爷已经去世,她是从叔公那里得到这个地址的,是闽南话还是中文,她自己也不清楚。

  那么,这个“杏拿社”到底是哪里?昨天,记者先后采访了集美区档案馆、集美区文化馆,及杏林街道杏林社区,得到的答案是:杏拿社很可能就是杏林社的闽南语发音,杏林社就是现在的杏林街道杏林社区。

  这个判断,和“@紧鱼粥”透露的另一个信息有关——她说,爷爷姓周。

  杏林社区居委会主任周建毅告诉记者,杏林社,也就是原来的杏林村,周是大姓,以前到海外谋生的不少,到缅甸的比较多,到马来西亚的也有。

  根据《杏林文史资料》记载,杏林社(原杏林村)的周氏,始祖是周延宾,现河南省汝南地区固始县人,1404年,周延宾27岁时被充军发配至闽南一带,来到杏林,其后人在此繁衍。如今,杏林周氏后嗣已传至24代,每一代都有相应的字辈。

  微博上,“@紧鱼粥”对大家的热情协助表示感谢,她说,下周就将启程,来厦门看一看爷爷的故乡。

链接

杏林沿革

  根据集美区编制的《杏林史话》记载,杏林的行政区划从古到今经历了多番变化。

  宋初,杏林属同安县明盛乡安仁里,元代,改里为都,明成化初,恢复里制,里下设都。

  1935年,废除了里都旧制,实行区署、保甲制,杏林区署驻灌口。

  新中国成立后,杏林废除保甲制,建立乡政权,杏林属于同安县第二区管辖。

  1957年,杏林随灌口区划入厦门市

  1958年,开始建设杏林工业区,成立杏林工业区工作委员会,1964年,杏林工委撤销,增设杏林镇,杏林公社划入厦门郊区。

  1978年9月,杏林镇和杏林公社从厦门郊区划出,建立杏林区。

  2003年5月,厦门市撤销杏林区,杏林街道、杏林镇划归集美区。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千株鹅掌柴一夜被“剃头” 疑被人盗剪卖钱
下一条:厦大本部投放150多辆公共自行车 供学生免费骑行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