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鼓浪屿让大家共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

厦门日报   2017-10-18 16:57

  这五年,是鼓浪屿在整治提升道路上攻坚克难、一路向前的五年。当这座历经百年风雨,浸润着人文历史的小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集聚全世界的目光时,人们发现,历史国际社区的光辉犹存,小岛家园气息从未远去。这五年,鼓浪屿街道在养老、就医和环保等方面积极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五年,鼓浪屿拥抱繁荣发展的璀璨果实。下个五年,鼓浪屿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起点,仍将继续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让百姓共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

  鼓浪屿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起点,仍将继续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环境。

  见证者/俞彩英

  俞彩英:75岁,厦门人,日光幼儿园退休老师,住在鼓浪屿龙头路。

速读

  养老

  近年来,街道从调查摸底、搭建平台、开展活动、购买服务等方面着手,整合辖区单位资源,成立鼓浪屿街道老年活动中心、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屿家园”及鼓浪屿家政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项目,例如,定期组织义诊,设立老年人日托中心,组建“夕阳红”合唱团、门球队等文体队伍,使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年逾七旬心不老

  安享晚年在琴岛

  身穿连衣裙,擦着口红,俞彩英年过七旬,仍保有一颗年轻的心,每天她的行程也不输年轻人,总是“满档”。“周一和周三早上去老年活动中心跳交谊舞,周二和周四早上到鼓浪屿音乐厅打柔力球……”说起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俞彩英神采飞扬,她还拿出智能手机,熟练地打开微信群,“这是我们柔力球队表演的照片和视频,不仅集体排练,我平时还要抽空练习,不然就掉队啦。”

  俞彩英说,近两年来,鼓浪屿街道推出一系列的服务和举措,不仅让鼓浪屿的老人老有所养,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街道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屿家园”就在她家对面,一有空,她就来这里串门。这里有棋牌室、乒乓球室,设施齐全,社工也十分热情,不仅教她使用微信,还指导她用环保酵素制作手工肥皂。而她同时也是“屿家园”的“家长”志愿者,在前台值班,整理报纸书籍,打扫活动室,也时常去探望家庭困难的老人。“我很喜欢做志愿者,这让我觉得自己还能为大家做些事。”俞彩英认真地说。

  更让俞彩英感动的是,在她和老伴遇到困难的时候,“屿家园”的社工没有忘记他们。她说,3月至今,老伴心脏不好,接连住院4回,到了6月,她积劳成疾,也病倒了。“长者服务”平台的社工就常常来医院探望他们,每个月底,社工还上门为他们理发。“上周是‘屿家园’成立两周年,居民们和社工们欢聚一堂,我和老伴也一起随着音乐跳起伦巴,可开心啦!”俞彩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和老伴一起笑了起来。

  见证者/陈嫦娥

  陈嫦娥:63岁,厦门人,原厦门灯泡厂退休职工,住在鼓浪屿龙头路。

速读

  就医

  2014年起,鼓浪屿街道创新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在社区网格员配合下,鼓浪屿医院的医生组成全科服务团队,利用班外时间,分网格为居民进行入户诊疗,免费为居民提供上门建档、健康评估以及慢性病随访等优质服务。自2016年起,针对辖内部分偏瘫、骨折等长期卧床需要治疗的病人,街道联合鼓浪屿医院在居民家中设立“家庭病床”,让病人在自家接受医疗和护理。

社区为民办实事

  居民健康有保障

  陈嫦娥的儿子陈光明是一位血友病患者,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大出血,危及生命。在疾病的摧残下,陈光明双腿残疾,自小就无法行走,出门只能依靠轮椅。由于一家人居住在鼓浪屿菜市场对面的骑楼二楼,上下楼需要穿过又窄又陡的台阶。从前每回看病,陈嫦娥只能麻烦好八连的战士们,帮助她把儿子和轮椅抬下楼,这样已有二十多年。如今,陈光明又多了一份健康的保障――家庭医生和家庭病床的出现,让他在家就能享受体检和简单的诊疗服务。“在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的牵线搭桥下,家庭医生定期入户来为我们体检看病,这能尽快排查出小病,预防大病的出现。”陈嫦娥说。

  陈嫦娥还记得,3年前,龙头社区党委书记徐晖将家庭医生带来家里。“徐晖书记对我们家光明倾注了很多的爱,她经常过来看看,对我们家的情况很了解,就向鼓浪屿医院的医生们特别嘱咐了一番,帮助调研建档。”陈嫦娥说,原先他们母子常跨海跑第一医院,和鼓浪屿医院的联系并不紧密。而为了对接好家庭医生,徐书记很重视,特意上门好几回。现在,鼓浪屿医院有她家每个人的健康档案。每隔半个月,医院的余护士就会来到家中,为陈光明检查身体,还为陈嫦娥量血压。“护士说,我的血压有点高,也要定期记录。”

  不仅有“家庭病床”,在社区等部门的照顾下,陈光明在鼓浪屿医院还有了床位。“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病房里有卫生间、电视等设施,和家一样!”陈嫦娥说,这样一来,若要进行简单的治疗和检查,她们母子就不用再专程跨海,方便了许多。

  见证者/沈春长

  沈春长:43岁,厦门人,沈家闽南肠粉店老板,住在鼓浪屿永春路。

速读

  环保

  鼓浪屿街道率先全市组织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洁净家园”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建立鼓浪屿环保驿站,发挥宣传展示、互动体验作用,以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不间断举行“环保酵素,让琴岛更环保”系列公益活动,在居民、商家、游客中普及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令全岛环境更加优美有序。

岛民商家携手

  共同呵护琴岛

  来到沈家闽南肠粉店,随处可见“垃圾不落地琴岛更美丽”的宣传标语,无论是取餐的柜台、用餐后的餐具丢弃区,还是奶茶杯、一次性餐盒,甚至是清洁员身上穿着的马甲上都有。每天从早到晚,一两位店员不间断在店铺周围巡视,或者拿扫把簸箕清扫垃圾,或者到游客身边轻声劝导文明用餐。近期,肠粉店还加入街道等部门牵头组织的商家联盟保洁队,为龙头路商业区的保洁出力。

  之所以下大力气保洁环境,沈春长坦言,这是因为看到街道社区为提升全岛环境花了很多工夫,他是商家,也是居民,不好意思看到自己商铺产生的垃圾破坏鼓浪屿优美的风景,拖大家的后腿,“毕竟我们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想在这里长期经营下去。”

  沈春长说,几年前的环境跟现在比差远了。肠粉店前有一片绿化带,顾客吃了肠粉后,总把包装盒、塑料袋连同汤汁往绿化带里丢,“一到夏天就蚊虫扎堆,周边有如此糟糕的环境,会影响餐饮生意,我们只好一直清理,最多一天能清理出40袋垃圾。”

  后来,街道等部门将绿化带改造成了石砖地面,便于游客用餐行走,更便于卫生保洁。每到旅游高峰期,街道就派驻志愿者,在此宣传垃圾不落地以及垃圾分类的行为规范。除了一天4次定点定时回收垃圾,环卫人员还增加了清扫和收取垃圾的次数。如今,脏乱差的卫生死角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爽干净的小广场,店家的保洁压力也比从前小了许多。同时,顾客们也获得了更舒适的用餐环境。“践行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类改善环境,这对游客、居民、商家都有好处,更能保护鼓浪屿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更好地向世人展现它历史文化的魅力。”沈春长说。

  【数字看变化】

  老年活动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屿家园”等机构平台相继成立,合唱团、交谊舞团、门球队等文体组织发光发热,让老年人收获健康向上的晚年时光。街道于全市率先试点家庭医生模式,以及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等举措,让岛上的全体居民享受便利的就医服务和舒适的卫生环境。

  383处

  鼓浪屿街道和各部门圆满完成涉及申遗要素点搬迁安置工作,以及外立面、第五立面、违章建筑物等遗产地环境整治,共完成违建拆除383处,立面整治4716处。

  200多万元

  鼓浪屿街道投入200多万元完善老人活动中心及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各项助老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开展“长者服务”,专业社工入户探访长者518人次,开展各类助老敬老爱老活动13场,400余人次参加,良好的服务受到老年人的广泛好评。

  3个100%

  鼓浪屿街道协同鼓浪屿医院共走遍全岛4965户居民,完成第一轮入户建档,筛选出高血压患者1324人,糖尿病患者474人,截至目前高血压控制达标率90.17%,糖尿病控制达标率45.77%。家庭医生签约方面,截至2017年10月12日共签约3598人,在全市3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第三方调查中,取得了全市唯一的“签约服务知晓率”“首诊意愿率”“居民满意率”3个100%。

  【记者手记】

  邻里如亲

  “三四年前,街道特意请全岛60岁以上居民来开会,了解大家的想法。”鼓浪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何榆林说,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还挨家挨户调查摸底,搜集到一系列数据。例如,60岁以上的居民占比约40%,持有残疾证的人口比重超过全国平均值等。有了这些情报,鼓浪屿街道才率先全市推行家庭医生服务,并开展各项养老举措。这五年来,鼓浪屿街道的民生举措,都立足于民之所呼以及自身独特的环境条件,只有这样,各项举措才真正地服务于民,惠及于民,激发人们的爱岛情怀。

  采访时,天气晴好,记者在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屿家园”看到,阿公阿嬷们围坐在院子里拉家常,社工们捧着刚从楼顶上种植园地内收获的地瓜,赶来与老居民们分享。“中午可以煮来一起吃”“上面不只有地瓜,还种了其他蔬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其乐融融,俨然亲人一般。“这里叫‘屿家园’,我们确实就像一家人!”在老街坊和社工们中间坐着,俞彩英发自肺腑地说。在她看来,鼓浪屿上老人多,很多人的子女忙于工作,不在身边,是街道社区在“屿家园”和老年活动中心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和贴心的服务,充实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收获满满的幸福感。“鼓浪屿是我们的家,在岛上养老挺好。”阿公阿嬷们说。

  在沈家闽南肠粉店,老板沈春长说:“不要只想着赚钱,要考虑社会效益。”他说,这是每回街道领导巡街时见到他时再三叮嘱的话。而他作为岛民,确实看到实行定时定点收集垃圾、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类等举措后,岛上环境显著变化,垃圾量减少了,干净整洁重新回归小岛。于是,他也决定投身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店里购进扫地机,不只维护好门前三包,还一并打扫了小广场;店门口设置分类垃圾桶,安排店员劝导游客文明用餐……

  各项民生举措落地,让居民们有了获得感,更有了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居民们也会想方设法为守护家园的美丽做出自己的贡献。今后,相信部门与居民之间这样的良性互动还将在小岛持续向前,令鼓浪屿的家园气息更浓,明天更好。(厦门日报记者林路然 王火炎 通讯员 杨坤杰)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假期最后三天鹭岛多雷阵雨 气温起伏不定
  • “五一”观影乐享优惠 厦门市相关部门、影
  • “屿见闽南·时光幻境”公测前两日迎客超80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