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规划委深入推进规划审批制度改革 改革红利惠之于民

厦门日报   2017-10-18 16:37

­  十八大以来,市规划委着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推进规划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逐渐扭转“重审批、轻监管”的旧观念,以权力“瘦身”、让监管“强体”。

­  简政放权产生的“蝴蝶效应”,令改革红利频频释放、惠之于民,更让枝繁叶茂筑暖巢的厦门,营商磁力不断增长。

­  十八大以来,市规划委着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规划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记者王火炎航拍器摄)

­  市规划委直属分局推广网上报批、批文邮政送达服务,窗口指导企业经办人员在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进行外网远程申报。

­  市规划委和湖里区召开市区两级多规办联合协调会议,加快2018年度空间实施规划储备库项目启动策划生成工作。

­  市规划委副主任任国岩(右二)带队现场查看厦门市自行车快速道试验段工作。

­  放得开

­  权力下放压缩时限

­  企业轻装上阵释放活力

­  今年6月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建发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建发恒远文化空间项目成了该平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6月2日报件,6月5日办结,太快了!”建发恒远文化空间项目相关负责人说,以往办理这样的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核定最少也得6个工作日,而且通过审批平台“一站式”办理,也减少了企业来回跑的麻烦。

­  再造流程,为企业筑起良巢,让市场主体提升获得感,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中正在进行的审批制度改革只是小小缩影。

­  “以前要将工程证全部办完,建设项目才能开工,既浪费时间,又给企业带来成本负担。”建发房产禾山公司开发部经理毛燕妮深有感触,“如今在土地手续完成的情况下,可以允许先办理桩基工程证、基坑和土石方工程证,让工程先动起来。”

­  便利是办事人的直观感受,但许多人在享受红利的时候并不清楚,这背后是规划部门在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一系列艰难的探索和蜕变。十八大以来,厦门市规划部门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力求让审批时间更压缩、审批效率更快速。

­  让办事人从在部门间奔波,到只需要至一个窗口提交材料,得益于市规划委“一张表”受理审批的创新做法。每个项目报建单位只需将申请材料上报行政服务中心,由行政服务中心分配给各部门审批,实现行政审批由过去的串联式审批变为并联式审批,由“1对N”变为“N对1”,由多环节多层次变为扁平化高效率,既极大减轻了报建单位负担,也大幅提高了审批效率。从前,规划审批手续需要“四进四出”,现在,以建设单位的服务需求为导向,规划部门将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用地规划许可阶段和方案设计及工程规划许可阶段,所有项目只要在行政服务中心“二进二出”即可拿到所有行政审批手续。

­  试行告知承诺制和审批相结合、互为补充的模式,则为建设单位营造更为宽松的审批环境。如对建筑高度24米以内的工业厂房及配套等建设项目审批实行告知承诺,报建单位作出书面承诺后即可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大大减少了企业的等待时间,为项目尽快落地动建再提速。通过在自贸试验区内的实践,市规划委已将工程建设领域规划审批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湖里、海沧区,并选取部分市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作为试点。

­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审批部门‘放得开’,企业发展就如虎添翼。”在毛燕妮看来,简政打出“组合拳”,审批勤做“瘦身操”,轻装上阵的企业将得以释放强大的市场活力。

­  管得住

­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  信用体系“唱主角”

­  “放得开”,还要“管得住”。五年来,市规划委秉承“宽进、严管、重罚”的理念,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推行事中事后“内外”双监管,创新了厦门对建筑工程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管模式,合法依规、公正监管成为关键词。

­  对外,以市规划委去年制定的《厦门市建筑工程规划实施过程事中事后监管办法》(以下简称《监管办法》)为基础,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规划抽查,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定位、检查建设项目是否移位等方式,确保建设单位按图施工。《监管办法》公布了抽查事项清单,明确了“双随机”抽查机制,对投诉举报多、严重违法的建设单位将加大随机抽查力度。同时《监管办法》以单体放样验线、±0.00复测验线、施工过程规划抽查、竣工规划条件核实及信用管理为抓手,对严重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转行政执法部门处理。同时,加大违法处罚力度。为加强对经营性房地产的管理,遏制违法建设行为,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厦门市出台了两部重罚政策,对经营性房地产项目“计容建筑面积”超出规划许可要求的,以“零容忍”的态度,一律按市场评估价的倍数补交地价,让“偷面积”的开发商无利可图。

­  对内,为加强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市规划委还修改完善了《厦门市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办法》(下称《核实办法》),该《核实办法》明确了核实内容及标准,真正做到把竣工规划条件核实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减少了自由裁量权。

­  值得一提的是,在严管中,信用体系“唱主角”。市规划委针对项目业主、中介机构、代建单位等建设项目参与者进行全方位监管,出台了建设项目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实施方案,建立以信息公示为基础、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共归集63个部门、1.4亿条信息。

­  如果说简政放权是在做“减法”,那么后续管理就是在做“加法”,让审批流程改革走向纵深。恒禾置地(厦门)股份有限公司前期报件负责人庄凌阳说,加强监管有利于规范部门不良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市场健康、良性发展,这是守法企业乐于见到的。

­  服务好

­  优化项目生成

­  促进项目投资快落地

­  规划有矩,服务无距。十八大以来,市规划委还不断强化规划服务,通过优化项目生成等方式,促进项目投资“快落地”,助力厦门市经济建设发展大局。

­  提前梳理、提前储备,是市规划委优化项目策划生成探索的第一步。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市规划委构建“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年度计划”为主轴的完整规划管理体系,通过编制《年度城市规划空间实施计划》的方式,由规划部门牵头,提前一年梳理策划项目、落实用地,实现承上启下、统筹协调,为统筹城市建设发展、推动项目顺利生成奠定基础。

­  如此一来,厦门市便可以通过《年度城市规划空间实施计划》定方向,明晰年度发展方向、目标指标、用地储备指引,通过分区策划落实用地,落实年度计划,策划提出具体项目并落实用地情况。

­  同时,《年度城市规划空间实施计划》策划生成的项目,还可以纳入多规合一项目生成平台年度项目储备库,按供地方式、属地、类型等不同方式管理项目,做到“条专块统”。按照行业类型划分管理,将项目划分为各种专业类型,由相应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利于分配任务、明确责任。按照属地划分管理,将各类项目分解到各区、各指挥部,落实属地管理,利于片区内系统的完整性,确保成片开发、成片建成。

­  规划委不断在优化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改革创新方面下功夫,今年以来,全面推进审批服务事项“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按照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全程公开、快递送达的要求,51项业务实现了“最多跑一趟”。

­  【亮点】

­  截至2017年10月9日,厦门市“多规合一”平台共计接入市、区两级部门用户241个,纳入15大类55个专题260个图层的规划数据及业务数据,开展策划的项目达2551个,策划成熟项目1458个。

­  目前,改革推行的“一表式”受理审批,使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所需申请材料由249项减少至85项,财政投融资项目和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的审批时限分别压缩了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以上,而且该时限包含项目业主准备工作、招投标和中介服务等时间。

­  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凡是可以通过部门共享获取的资料,都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从原来的56项压缩到30项。

­  【记者手记】

­  轻审批

­  重监管

­  纵观市规划委在推进规划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历程,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场对“轻审批,重监管”的探索之路。

­  轻审批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曾几何时,不少企业主和老百姓常常抱怨去政府部门办事很麻烦,除了手续繁琐,管的部门还特别多,让办事人一头雾水。现在,通过深化改革,推进政府审批权力“瘦身”,明确地告诉老百姓,政府在管什么、做什么、什么样的事情要找什么样的部门。

­  然而,带给老百姓改革红利的好事,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做起来却不容易。转变职能,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大量减少行政审批后,要确保不出“乱子”,政府管理就要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宽进严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发现问题就必须叫停、处罚,这往往要得罪人,甚至要做“恶人”,比以前只管住事前审批要难得多。工作方式也不一样,事前审批是别人找上门,事后监管则是自己要下去,到现场了解情况,实施监管。

­  可喜的是,一些政府机关和干部在行政审批方面轻车熟路,但在市场监管方面办法还不多、经验也不足的大背景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市规划委正在摸索一条审批流程改革的新路子,且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无疑将对厦门市其他部门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跟准“轻审批,重监管”的改革方向,市规划委今后在该方面的创新之举,依旧令人期待。(厦门日报记者 袁舒琪 通讯员 杨燕本版图/市规划委提供(除署名外)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假期最后三天鹭岛多雷阵雨 气温起伏不定
  • “五一”观影乐享优惠 厦门市相关部门、影
  • “屿见闽南·时光幻境”公测前两日迎客超80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