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团圆饭向女儿“摊牌” 老两口携手登记捐献遗体

厦门网   2016-11-06 10:36

­  118例

­  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第一例遗体、眼角膜捐献于2007年出现,截至昨日,全市共有遗体捐献118例,眼角膜捐献92例。2010年全国开始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如今全市有器官捐献20例。2013年我市出现第一例大器官捐献,至今全市共有肾脏、肝脏等大器官54个捐出,挽救了54个人的生命。

­  929例

­  自2005年起,市红十字会就开始进行遗体、眼角膜捐献登记,目前自愿登记捐献遗体的志愿者共有929例,捐献器官(含眼角膜)的志愿者1013例。从2012年到今年,登记遗体捐献的志愿者人数分别为115例,156例,126例,125例和89例,而器官(含眼角膜)捐献的志愿者人数分别有124例,176例,153例,159例和111例。

­  (记者 林路然 陆晓凤)近日,本报报道了92岁老师长捐献遗体的事迹,不少市民为之感动,更有市民拨打热线968820咨询遗体捐献的相关流程。为此,记者向市红十字会事业发展部了解捐献的相关信息。据悉,目前遗体、器官(组织)捐献有增多的趋势。尽管随着观念的更迭改变,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了解遗体、器官捐献,并对其抱有开放接受的态度,进而成为登记捐献的志愿者,但记者也了解到,一些志愿者在登记捐献时都或多或少曾遭遇家人的反对和阻挠,有的志愿者甚至因此未能实现捐献心愿。目前,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普及捐献理念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即使你们反对,我们都要捐”

­  “即使你们一再反对,我们都要捐。”2007年中秋节的团圆饭刚吃完,一张表格就被李洪桂和妻子徐平贞毅然决然地砸在桌上。没有丝毫犹豫,他们俩已经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夫妻俩都决定在去世后捐献出遗体。

­  “我们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早就说这么沉重的话题?”李洪桂的女儿李菁告诉记者,父母之所以会在团圆饭饭桌上“逼”儿女们就范,正是因为自己和妹妹原先对遗体捐献都持反对态度,每次提起总免不了大吵一架。然而自从2006年,父亲从同事那里了解到遗体捐献的相关信息之后,“遗体捐赠”就变成了每周家庭聚餐必不可少的话题。

­  主动找出捐献表 完成父母心愿

­  “别人能用我的眼睛继续看世界,那多好!”经过一年多的劝说,最终,父亲的这句话打动了李菁和妹妹。在2007年的这顿中秋团圆饭后,姐妹俩终于同意父母的决定,在遗体捐献登记表上的家属一栏,签下名字。

­  2015年11月26日,李洪桂老人离开人世,不久后,妻子徐平贞也“携手”西去。父母去世后,李菁找出当时所签的遗体捐献表,完成父母的心愿,捐出遗体。她始终记得父亲的话,“人的躯体只是一副皮囊,如果死后能捐献出来,还会赋予它医学的用途。”她希望,父母的生命可以在其他人身上得到延续。

­  【链接】

­  捐献登记

­  手续怎么办

­  在办理手续前,应征得家人的同意。如果没有家人的同意和支持,身故后的捐献将无法实施。家人同意后,应指定1-2位亲属为捐献执行人。然后,携带本人身份证,前往常住地红十字会填写捐献登记表。(厦门网)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厦门市交通部门整治桥下空间 确保桥梁安全
  • 品尝地道味!首批32家“翔安百味”名店亮牌
  • 2023年末厦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超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