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形陶灶:揭示泉州古代饮食风貌(组图)

泉州晚报   2017-09-11 08:58

近几十年来,泉州唐代墓葬陆续出土一些陶灶,这些陶灶以船形呈现,故又被称为“船形陶灶”;船形灶的流行,与区域生产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了解舟船文化在祭祀仪式中的意义有利于深入探究文化传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藏的唐代船形灶

  林瀚正在仔细研究船形陶灶

  陶灶是古墓中常见的模型明器之一,各地出土的陶灶数量众多,形制多样,有马蹄形、长方形、曲尺形等。但在泉州出土的唐墓中,却多见船形陶灶。古人为什么要将这种船形陶灶放入墓中呢,它蕴含着什么样的特殊意义?今天就请随记者,一起去见识下泉州出土的船形陶灶。

  唐船形单孔陶灶

  福州仓山唐代灰陶船形灶(资料图)

慰藉逝者的陪葬品

  《汉书·五行志》称:“灶者,生养之本。”东汉刘熙所撰的《释名》则曰:“灶,造也,创造食物也。”在古代,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有灶的地方,就有炊烟,有了炊烟,便能发散出昂扬的生机。所以,有的时候,灶也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

  汉代的时候,人们相信人死灵魂永存,还会在另一个世界像活人一样继续生活,因而注重把死人当作生人看待,正所谓“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这种观念也推动了厚葬文化的盛行。为了使死者能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墓室的形制和结构尽量模仿现实中的房屋,随葬品尽量将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纳入墓中,甚至将房屋、田地和家禽、牲畜之类也制成模型和偶像,以供随葬。而在生活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灶也不例外,依照它们外观制成的陶灶模型,同样被放入了墓室,成为慰藉亡魂的又一陪葬品。

  “陶灶的使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北辛和半坡文化中就已出现,然而以之作为墓葬中明器(即随葬器物,又称冥器)的情况,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实物是出土于关中地区战国秦地墓葬中。降至两汉时期,陶灶逐渐成为墓葬中常见的明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员林瀚告诉记者,近几十年来,泉州唐代墓葬出土了一些陶灶,这些陶灶以船形模式出现,故又被称为“船形陶灶”。

  河市梧宅唐代红沙陶质船形灶(资料图)

  颇具生活情趣的唐朝船形陶灶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清粉”情
  • 花包:比脸大的闽式糕点
  • 传承创新之火 点亮非遗之光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