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厝曾有一个上千年历史的制盐场

石狮日报   2017-09-07 11:20

  食盐,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也是烹饪中最常用的调味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石狮沿海,也曾有一处制盐场,历史或可追溯至千年以前。近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以前的这处制盐场就在永宁。

  从市区驱车前往永宁,快到镇区的第一个红绿灯时,继续往前行驶,路的左边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边上还立着一个“永宁综合农贸市场”的牌子。据说,在唐、宋、元时期,眼前的这片空地曾是一片盐场,叫浔美盐场,属岑兜乡管辖。《永宁镇志》里记载,从唐代开始,岑兜乡的浔尾场就是晋江县海盐主要产地,在闽南一带享有盛誉。

  日前,永宁文史爱好者李显扬拿出了由厦门大学教授庄为玑在1985年编写的《晋江新志》给记者查看。只见,在“海产海盐”一章里有这段记载:“晋江自唐建县开始,人民就懂得制盐,唐代盐场一个,元代有浔美场、浯州场(靠近同安)、丙州场(金井丙州)三个,明清继之。其中最主要的是永宁岑兜的浔美盐场,范围沿海五十里,东至港边乡、西至安海乡、南至浯州场、北至海。有衙口、埭头、前港、后宅、埔头、岑兜、沙美、西岑、杆柄、林蒲、金埭、港边十二团……后来,浔美场合并丙州场,共有14529坎。生产的盐分为三等,净白、次白、青花,净白约占五成。”据说,位于永宁的这一制盐场或在唐代就已存在。

  李显扬说,经过他们的考证,记者所看到的杂草丛生的那块空地只是那时浔美盐场的一小范围。而岑兜使用“漏法”翻晒的制盐技术在当时属于最先进的制盐技术,因此所产海盐,以其优质洁白驰名,并形成了以岑兜为中心的“浔尾场”。古时候,管理食盐进出、销售的机构就设在岑兜,岑兜就是当时大泉州盐业管理的总部所在地。据记载,在全省盐业中,岑兜乡的浔美盐场规模最大。今天港边北侧湾内、虎空口等地和岑兜、永宁沿海周边皆有浔美盐场的古遗址。但是,如今已很难再寻觅当年的形貌。1998年12月,浔尾盐场古遗址经石狮人民政府公布列为石狮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到了民国时期,泉州盐局仍在永宁埠设分局,盐务管理所同样设在岑兜乡。上世纪50年代,岑兜村民仍然以晒盐为副业。“1958年,人民公社召集各大队民工在港边和岑兜村临海交界处围筑海堤,建设大型盐场。”当年参与围筑海堤的李显扬、担任过盐场场长的高武池回忆道,盐场于1960年投产,由晋江县盐务局永宁盐管所监管,其面积近15公顷。1965年,年产量达6000吨,全场工人100人左右,并附设盐业化工,主要生产氯化钾。随着科技发展,时代变迁,持续了上千年的岑兜乡浔美盐场退出了历史舞台,2003年,省盐务主管部门决定关停永宁镇盐场。

  李显扬建议说,可在这个古盐场遗址上造一个古代制盐的模型,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这类景点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少见的。同时,将这一景点与永宁古卫城、永宁老街等旅游景点相结合,拓展永宁旅游产业。(记者 王秀婷)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清粉”情
  • 花包:比脸大的闽式糕点
  • 传承创新之火 点亮非遗之光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