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大桥今日中午通车 深入解密大桥先进技术
今日中午12点,泉州湾大桥正式通车。
大桥建于海上,概算总投资69.23亿元,可使用寿命长达100年,可保证5000吨级杂货船双向通行、10000吨级杂货船单向通行,又不影响桥上的车辆通行,同时具备抗10级风力、8级地震和防撞、防腐的功能。不论是建设规模还是技术工艺均位居全国前列。泉州湾大桥是怎么建起来的?都采用了什么先进技术?本报为您解密大桥先进技术、呈现大桥建设历程。
泉州湾跨海大桥有四项工艺走在全国前列,有的甚至是国内首创,而大桥的三宗“最”和四大“防”,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们还可以通过数据看大桥,领略这张泉州新名片的分量。
大桥“核心”看主桥
据悉,泉州湾大桥的主桥是整座大桥的关键所在。主桥为主跨400米双塔分幅组合梁斜拉桥,全长800米,可保证5000吨级杂货船双向通行、10000吨级杂货船单向通行。索塔为三柱式门型塔,塔高157.1米,共采用288根斜拉索,单根最大重量达到15.4吨。
四项工艺走前列
●干拼组合梁全国首创
在主梁的结构形式上,国内首创了干拼组合梁,取消高空现浇作业,大大缩短现场作业时间,降低了抗台风风险。
●大宽度变截面移动模架设备国内少有
采用大宽度变截面大吨位移动模架施工,最大宽度为31.6m、一次浇注混凝土1616立方米,浇筑重量达4200吨。
●钢梁上部反拱施工工艺首次在国内桥梁应用
在保证纵向预应力的前提下,在钢梁上部安装反拱桁架,通过张拉反拱架顶部的千斤顶获取横向预应力,该施工工艺首次在国内桥梁应用。
●海工混凝土首次省内大规模使用
首次在福建省内大规模使用致密性好、耐久性好的海工混凝土,克服海洋环境对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的强腐蚀性。
三宗“最”
●最高——泉州湾大桥为双塔式斜拉桥,南北各一座三柱式门形塔,塔高157.1米,约相当于3.57座仁寿塔,为泉州桥梁建筑第一高度。
●最长——泉州湾大桥海上部分长12.45公里,为福建跨海第一长桥,在全国的跨海大桥中长度排名第6。
●最宽——泉州湾大桥蚶江互通至秀涂互通为双向八车道、路基最宽41米,与浙江嘉绍大桥并列全国跨海桥梁第一宽。
四大“防”
●防风“金钟罩”——4.2公里挡风屏障 保障10级风力通行
泉州多风,大桥位于沿海高风速带,热带气旋是影响大桥的主要灾害性天气,风速大、风况复杂。
为保障主桥通行能力,泉州湾大桥在主桥及两侧引桥设置4.2公里左右的挡风屏障,以降低风速、减小横风对行车的影响。挡风屏障犹如“金钟罩”,由不同宽度和数量的水平向风障条及钢立柱构成,从引桥向主桥透风率逐渐降低,挡风效果也越来越强。
●防震“大挪移”——引桥设减隔震支座 抗震设防达到8级
大桥设计了多项减震装置,结构抗震设防标准达到了8级,即使发生8级地震也能修复使用。其中,大桥引桥部分桥墩和梁间的支座采用双曲面减隔震支座,这个面就像一个球面,若有地震会将梁抬高,将动能转为势能,以达到减震消能效果。
●防撞“铁布衫” ——承台暗藏钢套箱 可减轻船舶碰撞损伤
大桥南北主塔承台各一个防撞钢套箱。长82.1米,宽22.7米,高8.8米,重达900吨,大小约等于4.4个标准篮球场,高度相当于三层楼,重量相当于300头非洲象。它们随主体结构镇守海中,减轻往来船舶可能对主墩碰撞造成的损害。
●防腐“软猬甲”——使用海工耐久混凝土 承台暗藏保护网
大桥大规模使用了致密性好、耐久性好的海工耐久混凝土,这在福建省内是首次。跨海部分的桥墩承台在保护层内加装了不锈钢网片的保护网,有了它,承台就像穿了一件“软猬甲”。此外,主桥承台底面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浪溅区以下多个部位采用有机硅烷涂装,大桥外露金属构件采用防腐涂装。
数字看大桥
●20.7万吨钢材
泉州湾大桥使用各类钢材约20.7万吨,可以造1.88座“鸟巢”。
●69.23亿元投资概算
泉州湾大桥的概算总投资约69.23亿元,相当于2座“鸟巢”。
●100年寿命
泉州湾大桥设计使用年限100年,与“鸟巢”主体结构相同。
●16743盏照明灯具
泉州湾大桥配备使用路灯、中杆灯、轮廓灯和投光灯四种不同灯具,总数高达16743盏。其中,收费站及附近24盏中杆灯,主桥到引桥、匝道672盏路灯,桥体部分14727盏轮廓灯,主塔和主桥1320盏投光灯。
●5.66亿升燃油
大桥项目的建成,可缩短泉州湾南北两岸路程16公里。按预测交通量估算,运营期内可节约燃油5.66亿升,折合标准煤约63.76万吨,节能效果显著。(记者 洪亚男 通讯员 庄爱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