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青莲面线传承疑似断代 期望走品牌化路线
长期以来,青莲面线生产上以家庭手工作业为主,销售上主要是慕名上门购买和零散式的小店零售,在市场化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凸显后劲不足,连锁反应带来的是传统手工艺的“疑似断代”。面对供给关系的尴尬平衡,更多的青莲面线手工业者渴望寻求改变。近日,记者走访蚶江镇青莲村时,他们吐露心声:“规模化生产,充分运用包装的元素,创立属于自身的商标,走品牌化路线。”
清廉面线家庭式作坊生产
生产无规模,“聚力”缺后劲
妩媚的阳光射进村中小道,丝丝面线在路旁透着光泽,是食品,亦是工艺品……在外人看来,青莲村的面线作坊加工业高度发达,但就其内部而言,面线手工专业户却充满担忧。
村中一家面线加工厂师傅告诉记者:“村中年轻人几乎不再涉及这项传统手工艺,最年轻的师傅也已近40岁。”造成这种传统手工艺“疑似断代”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最主要的一条是:规模化的面线经营模式始终形成不了气候,致使面线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停滞在“小打小闹”上。无规模,形成不了吸引力,年轻人看不到前景,便不甘心蜗居村里学习制作面线。
“熟练工人一天最多生产不过百斤。”面线加工师傅介绍,青莲村的面线加工作坊普遍规模不大,还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生产。换言之,目前的经营规模和生产方式与十几年前并无显著差别。
销售无商标,市场开拓疲软
从记者走访了解的情况来看,青莲面线拥有两种基本的销售模式,一种是慕名上门购买,另一种则是面线批发商批发给小店进行零散式销售。两者皆辐射范围有限,摆脱不了地域的限制,销量并不大。
而家庭式的面线作坊生产数量并不大,加上销售模式单一,使该产业显得“危机重重”。
“没有商标,产品便无法走进超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面线制作者道出了面线市场开发疲软的原因。确实,“舌尖”上的安全管理日愈严格和规范,家庭式作坊的生产具有先天性的“弱势”,即使注册了商标,也因受生产限制,难以形成规模。
产量不大,销售渠道又受限,其市场的开拓范围呈现闭合式,打开不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因而,青莲面线发挥的舞台有限。
传统手工艺面线何去何从?
相传古时候,青莲人从台湾购进面粉,走海上运输,有一次突遭倾盆大雨导致面粉凝成一团,卖又卖不出去,弃之又不舍。智慧的青莲人便研究将面团分解成细状面条,于是产生了面线。多么美丽的传说,多么智慧的青莲人,面对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大家打心底里不愿在自己这一辈失传。”
要么持续现在的生产和经营状态,传统手工艺将慢慢消失;要么寻求突破口,让传统手工艺持续发展。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显然更多的面线加工作坊更倾向于后者,以更加主动的态势去延续这门手工艺。采访中,手工面线加工作坊的师傅吐露心声:“规模化生产,充分运用包装的元素,创立属于自身的商标,走品牌化路线。”而走品牌化道路,意味着需有足够资金和土地来设厂、添加设备等,“打心眼里,希望青莲面线以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式赢得持续性传承。”(记者 杨德华 李荣鑫 见习记者 万毓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