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八旬阿婆四季采百草端午制古药 赠人治病不计酬
黄阿婆准备好制作午时草的草药
几个厝边,正帮着黄阿婆(右二)一起制作午时草
闽南网6月13日讯 端午节,有人忙着包粽子,有人忙着赛龙舟,可你见过,有人忙着制草药的吗?
碾药、拌药、封药,昨日,永春湖洋镇桃美村的几个厝边,忙着制作一种叫“午时草”的古药。这种草药的制作在村子里流传上百年,如今只剩八旬阿婆黄秀珍一家还延续这项传统。
不过,这草药也不是轻易就能制成的。黄阿婆和儿子,一年四季,漫山遍野地采集百种草药,风吹日晒是家常便饭,辛苦不言而喻。制出的草药,主要用于治疗中暑、肠胃病,村子里的厝边们,谁有个肠胃不舒服、中暑的,黄阿婆从不吝啬此药。
百样草制药
只择端午日来制
黄阿婆今年83岁了,才踏进她家的门,一股草药的香味便扑鼻而来。她家中一间小屋里,放着四五箩筐的草药,有红的、绿的、褐的,有艾草、薄荷、茶叶、山甘草、土茵陈、发芽的稻谷等上百种植物。黄阿婆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制作草药,母亲当年吩咐过,一年只有端午节的中午才能制作。
“来,制药开始了。”时针指向上午11点,黄阿婆一声令下,一屋子帮忙的厝边们就忙碌起来了。他们把碾过的草药,放在一块塑料纸上,黄阿婆蹲在一旁用手搅拌,不时撒一些发芽的稻谷和黄豆,舀来糯米酒洒在搅拌均匀的草药上,然后继续搅拌、撒谷。如此重复几遍,最后把草药放入袋子里密封。
黄阿婆说,制作好的草药要放在袋子里发酵7天,再拿出来晒干,就是午时草。“如果中暑、拉肚子,喝一点午时草,效果挺不错,平时当茶喝也不错。”黄阿婆的儿子刘国祥一边说着,一边递上一杯午时草汤,淡褐色的汤水,有着淡淡的草药香,喝了清甜爽口。
辛苦采百草
赠人治病不计酬
“最不容易的是收集百种草药,一年四季漫山遍野地寻找。”当我们感叹制药程序的繁杂时,刘国祥在一旁接过话,其实,采集100多种草药才是真正的难事。每年端午节一过,刘国祥和母亲又要踏上采草的路。
很多时候,老刘要骑摩托车带母亲到五六公里外的山上去找药。酷热的夏天,顶着烈日满山找草药;寒冷的冬日,冒着严寒爬上高山,一年四季各种辛苦,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
可看到生病的厝边,吃了自己制作的午时草后病好了,采药的辛苦就值得了。黄阿婆说,耗尽一年艰辛制成的午时草,最高兴的就是能帮到厝边。68岁的刘阿婆去年肠胃病时,喝了黄阿婆家的午时草汤药后,渐渐好起来了。昨天,她也来帮黄阿婆制药,不时夸赞黄阿婆的好。
村里许多吃过黄阿婆家午时草的人都觉得效果不错。去年,黄阿婆的亲戚去上海做生意,带了午时草过去,几个上海的朋友觉得好,还专程从上海开车来找黄阿婆讨药。刘国祥说,不只厝边喜欢,附近不少南洋华侨,每次回家探亲,都会来讨一些午时草。
午时草是非遗
后代想记录保护
“午时草的制作技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好好保护。”昨天,听说永春还有人制作午时草,永春县文化馆副馆长周粱泉有些激动。他介绍,午时草是一种民间草药秘方,草药有上百种,能在民间保留下来很不容易。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苏齐教授也知道午时草,他说,永春的午时草应该与泉州有名的老范志万应神曲有点相似,都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有助于防暑。苏教授分析,制药时洒入糯米酒搅拌,应该是药草在酒菌内发酵后,产生了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至于为何要在端午当天中午制作,苏教授认为,这更多是一种民间习俗的传承方式,对制药影响不大。
昨天,黄阿婆制药时,外孙女小刘一直拿着DV拍摄,还想把100多种草药名一一记录下来。小刘说,外婆年纪大了,如今,除了外婆外,就只有舅舅和妈妈懂得制药,担心以后午时草的制作方法会失传。(本网记者 林继学 谢向明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