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经贸学院八旬退休教授 担忧笋江公园石石笋
笋江公园石笋
微信二维码报料
前天傍晚,年近八旬的老教授苏成泉揣着一封信,从东霞新村坐公交车,把信送到海都报闽南版编辑部。苏老担心,信万一寄丢了,报社收不到他的建议。
苏老是泉州经贸学院的退休教授,上世纪50年代,他从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信件中,装着两张泉州市笋江桥畔著名景点“石笋”的现状照片,还有满满两页纸的建议。
当天下午,海都记者联系上鲤城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和相关负责人一起去石笋公园查看了石笋的现状。
读者·苏成泉
石笋位于临漳门外河滩花岗岩上,是古代九日山港进出海洋巷道上的灯塔。它位于岩脉带中部,表层砂土被冲刷,基岩裸露。由于岩石堵在江边,影响通航,人们才在岩石上建个灯塔,指引船舶进出方向。
如今,石笋花岗岩为颗粒状结晶,表面严重风化、侵蚀,用手都可剥下。其中从下往上数第六块脱落一个大洞,第五块有两处严重脱落,亦有裂隙。必须立即维修,恢复灯塔面貌,否则若干年后将有倒塌之险。
为了得到石笋每块花岗岩厚度的数据,苏老都特意带上老伴,用拾来的竹竿测量详细的高度。信件末尾,还附有石笋灯塔位置示意图。
尊敬的苏成泉教授:
当天下午,我们联系上石笋的守护者——鲤城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随后,我们和文化股负责人吴琪禄一同到石笋公园,查看石笋的现状。
有裂隙?——实乃旧伤
吴琪禄认真查看了石笋身上的伤,又远远地目测石笋与地面是否依然呈垂直状,得出的结论:石笋的“伤口”不像是新近添的伤。据《泉州府志》记载,北宋郡守高惠连曾命人将石笋敲断,后来明代成化年间知府张岩,又将原来的石头修补好了。可能是当时遗留下的旧伤,也可能是长期风化侵蚀所致。
不过,该局有计划邀请泉州市的文保专家,请他们实地看看。如果确有隐患,将制订维修方案。毕竟石笋可是1961年就被省政府确认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呢。
吴琪禄还说,石质文物的风化如何克服还是个难题,就像东西塔风化侵蚀一样,需要慎重。
是灯塔?——史料未提及
另外,苏老认为,石笋在九日山港的航道上,通往刺桐港,应该具有灯塔的功能。可是翻阅鲤城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数据库里的文物资料,并未提及石笋有此作用。
吴琪禄介绍,沿海的灯塔一般是石塔,也有砖塔。灯塔一般要有中空来放置油灯。人们不时要添油,让油灯不熄。可是江边的石笋没有中空,油灯放在顶上也不大现实。
石笋掌故
石笋是泉州现存最古老的文物之一,是古代泉州原始图腾的崇拜物之一。
史料里石笋没有明确纪年。据《泉州府志》相关记载,文史界认为,高惠连在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即1011年来泉州任郡守,可推断最迟北宋时已有这件文物。
而关于石笋的来历,文物资料是这样写的:石笋所在的位置是“山川坛”,谐音“三千坛”,是古代专作祭天、地、日、月、星、风等山川之神的地方。
看到石笋的外形,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是印度教的“林伽”,以印度教的湿婆神生殖器的象征为崇拜物。还有一说,是建造在此,与朋山“双乳峰”遥相呼应的男性生殖器崇拜物。(海都记者 吴月芳 谢明飞 文/图)
互动方式
本报官方微博: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电话:968111
地址:泉州市泉秀街海峡都市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