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投区三兄弟22年不分家 三代人共吃“大锅饭”
收入上交大哥支出统一调拨
三兄弟22年不分家11口人同吃“大锅饭”
三代同堂,幸福温馨(后排左一是老三,左三是老大,左五是老二)。(苏碰辉供图)
提起苏碰辉一家,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苏坑村的村民不仅感叹于他们精湛的木雕工艺,更加惊叹于他们一家和睦的传统大家庭式生活。22年来,苏碰辉3兄弟三个大家庭11口人一起吃“大锅饭”,收入归“公家”,支出统一分配。三兄弟常喝酒聊天到凌晨,三个妯娌则经常一起逛街,一起买菜。□记者吴志明通讯员陈淼鑫
父亲去世早兄弟感情深
在闽南的传统观念里,“树大开枝、儿大分家”是必然趋势,儿女成家立业后,都将分家出去,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而苏碰辉一家老少11口人,一起吃“大锅饭”,一起住大厝,一起做木雕已经22年了。
苏碰辉家里最大的是74岁的老母亲,最小的是三弟的儿子,今年10岁,读小学。苏碰辉是老大,今年45岁,一家3口,儿子在三明学院读大学。二弟苏奕辉42岁,一家3口,儿子19岁读高三。三弟苏震辉37岁,一家4口,一个女儿、一个儿子。
22年前,苏碰辉的父亲去世时,时年23岁的苏碰辉已经成婚,弟弟们都尚未成家。苏碰辉凭着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木刻、木雕手艺,每天勤劳干活,加上母亲辛苦劳作,艰难地撑起这个家。随着二弟三弟相继结婚生子,大家庭增加到了11个人。20多年过去了,大家庭的生活依然和睦。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苏碰辉三兄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盖起了两栋相连的小洋楼。其中,一栋居家,母亲一套套房,三兄弟每家各一套套房,宽敞明亮,都是一样的户型。另一栋则作为木刻、木雕的车间、仓库和工作室、产品陈列室等。
在事业上,三兄弟成立了三辉木偶工艺,希望将木雕艺术传承发扬光大。
收入归“公家”花销“公家”出
村里人告诉记者,共同生活的20多年里,三兄弟没红过脸,三妯娌也没吵过架。苏碰辉说,两个弟弟结婚后,三个妯娌轮流做饭,每个人5天,一个月要轮到两次。逢年过节时,三个妯娌相约到街上置办蔬菜瓜果,然后分工有序地做上一大桌饭菜,已出嫁的姐姐和妹妹也会带上家人来到这个大家庭,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上个团圆饭。
平时三个妯娌也会经常一起出去跳广场舞、逛街、买衣服。而晚上忙完后三兄弟也会坐下来喝喝小酒,说说话,有时候甚至一直聊到次日凌晨两三点。偶尔家里停电,一大家子还会开着车一起下馆子。平时每隔一小段时间,一大家子也会到餐馆吃饭。
据村里人介绍,苏碰辉一家每年的花销要20万元以上,而这20万元都是由“公家”支出。这里所谓的公家是指苏碰辉这个老大。
据悉,苏碰辉三兄弟从小便和父亲学习木雕工艺,练就一身精湛的木雕手艺,三兄弟便以木雕、木刻作为主要经济收入。家庭的所有收入都交由老大苏碰辉打理,而苏碰辉也统一调度家庭大大小小的开支。
首先最基本的是吃饭问题。前几年,一家11口人都在一起吃“大锅饭”,伙食费也统一由苏碰辉调拨。最近几年,考虑到个人口味习惯不同,苏碰辉每个月给三兄弟一样的伙食费,由三家人自行开小灶安排伙食。但逢年过节、谁过生日还都是在一起吃团圆饭。
其他的一些林林总总的花销,比如汽车加油、孩子读书、发红包、医疗费等一切开销都是凭单据报销。逢年过节,苏碰辉还会发钱给大家买衣服。
互相信任造就和谐家庭
之所以能做到收入归“公家”,花销“公家”出,二十多年不分家,三兄弟不约而同地表示,这都是相互信任的成果。经营事业的每一单收入,花销出去的每一笔钱,兄弟间都彼此相信。
随着事业越做越大,苏家三兄弟把事业扩展到其他行业。老大苏碰辉依旧做着老本行,二弟苏奕辉进军建材行业,三弟苏震辉则做起了装饰行业。不管事业发展如何,三兄弟所有的收入还是交由老大苏碰辉掌管。
正是由于家庭和谐,苏碰辉连任4任张坂镇苏坑村村委会主任。在他卸任后,三弟苏震辉继续高票当选村主任。苏碰辉这个大家庭也连续多次被评为张坂镇“五好家庭”。
苏碰辉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三兄弟准备拟一个协议,约好孩子长大后让他们独立生活,“我们三兄弟和妯妯们则继续留在老家里互相照顾。”苏碰辉说,他们也将教育下一代,不管以后在哪里发展,都必须是一个大家庭,继续不分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