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港新闻 > 正文

泉港北管创新改编为传承 专演“学子”登台获赞许

2014-07-28 07:42 来源:闽南网 0
“文化之都•山海泉港”文化周之北管专场演出在泉州西街展开

来自泉港区北管少儿培训班的“学子”们上台表演北管的传统曲牌《采桑》

来自泉港区北管少儿培训班的“学子”们上台表演北管的传统曲牌《采桑》

北管曲大联唱《春天寄情》

北管曲大联唱《春天寄情》

北管器乐合奏新改编曲目《赏月光》

北管器乐合奏新改编曲目《赏月光》

  闽南网7月28日讯 北管与南音并称“姐妹花”,有“南弦北管”之誉。昨晚7时30分,“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县域活动暨“文化之都•山海泉港”文化周之北管专场演出在泉州西街展开。通过对不同曲目形式多样化的演绎,专场演出将北管的传统与创新展现得淋漓尽致。

  来到现场的很多叔叔阿姨,都是第一次观看北管的表演。在表演的精彩之处、节目结束之时,都可以听到由他们带来的掌声。

  “还不错,他们有很多年轻人,北管后继有人”。这是市民洪老先生对该场演出恳切的评价。洪老先生就住在会场附近,是地道的泉州人。他看到表演海报后,专程来到现场。虽然对泉港北管不是很了解,但看完整场演出后,他对该传统文化的传承却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北管艺人创新改编表演形式多样化

  北管是一种丝竹类音乐,用普通话表演(融入泉港方言),广泛流传于泉港。它分为曲和谱两大类,共有曲牌220多首。有《采桑》、《采莲歌》、《八板头》、《大八板》等代表性作品。泉州惠安县也有零星几支北管乐队,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有不少北管社团,日本民间音乐与它也有很深的渊源。

  旋律或欢快或舒缓,曲风或明朗清幽或激扬遒劲,表演形式多样。在昨晚的节目中,有传统曲目,也有改编而成的。北管器乐合奏《采桑》、北管《锣鼓乐》、北管弹唱《层剪花》、《打花鼓》等曲目,都是广为流传的传统曲目。而北管器乐合奏《海峡情思》、《赏月光》《太平歌》、北管曲大联唱《春天寄情》等曲目,都经过创新改编。

  “有简单的器乐配合、乐剧组演奏,比较不单调,便于传播。晚上还有八人弹唱,就是琵琶、月琴、双埙、三弦等多种乐器,边弹边唱,曲风清新,更能体现出北管音乐的美。”泉港文化馆馆长黄嘉辉介绍,曲牌改编从80年代初开始,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对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本来是单旋律演奏,现在发展为多声部演奏,如管弦合奏。弹唱形式也是去年才开始的。

  据了解,1995年后,北管在挖掘、整理、保留的基础上,进入革新发展阶段。林国春、黄嘉辉等一批音乐工作者,对北管传统曲牌进行改编,先后创新了合唱、合奏、表演唱、歌舞表演等表演形式,并有新编北管曲《绣春光》(林振良填词林国春改编)、《海峡情思》(黄嘉辉编曲)、歌舞表演《天子传音》、《龙凤呈祥》(张新联词林国春曲)等在国际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及省、市获奖。

传承从少儿培养起北管走进大小学堂

  昨晚,不仅有北管传承人,还有泉州艺校音乐表演(北管方向)五年制高职大专班的学生以及泉港少儿培训班的小朋友参与了演出。

  原先在泉港山腰文化站工作的庄玉宗现已退休6年了。80年代的时候,他也参与组织民间艺人对北管的曲目等资料进行挖掘整理。现在也负责组织北管培训班,教授北管谱和曲,及创新曲目等内容。他说,北管老艺人现在年纪大了,从少儿培养起,能够更好地传承当地传统文化。当然,在泉港还有女子北管培训班等培训团体。

  2002年以后,北管进入了保护、继承和弘扬阶段。2006年5月,北管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泉州艺校也开设了音乐表演(北管方向)五年制高职大专班。

  据黄嘉辉馆长介绍,泉港区政府非常重视北管的保护传承,把它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从2010年开始,每年有20万基金用于保护和传承工作。随着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发展,这一民族音乐遗产也逐渐从民间走向舞台和大中小学课堂,走出福建泉州和中国大陆。(闽南网记者 王惠敏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港医院住院部男子凌晨坠楼 或因不堪病痛折磨
下一条:文艺演出汇泉港山海情 明晚北管专场将再现文化魅力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