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涂岭镇虎岩寺:禅师伏虎地,蔡襄苦读处
水岩洞,相传蔡襄曾在此苦读
伏虎之处,僧人仍练功不休
两棵不同的树缠绵在一起,难分彼此
蔡襄题下对虎岩美景的铭记
海都闽南网讯 群山环抱中,藏着一座千年古刹,清泉幽洞,古树掩映,常有人虔诚祈愿。
这里是位于泉港涂岭镇昆仑山南虎岩山上的虎岩禅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虎岩山不过300多米,虎岩寺落于半山,却有着禅师伏虎、铁拐李遗脚印等传说,宋代名臣蔡襄也曾在此挑灯夜读。
如今,泉港区已将虎岩寺定位为游览区,并打算规划成“虎岩山郊野公园”。届时,定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探访这千年古刹,聆听那一段段不朽的传说。
鸳鸯树下 常有男女诉衷情
冬天,虎岩山上,除了梧桐散尽枯叶,到处一派青葱。在一株千年枷棕树的庇荫下,虎岩寺静静地倚靠其侧。
山上古木众多,枝头结满一簇簇红豆的是百年相思树,那落地生根枝叶繁茂的是参天古榕,还有那长出果实的山楂树,引得寺里的嘴馋小和尚吃了一颗又一颗。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棵异株连体的“鸳鸯树”,两棵不同的树紧紧环抱而生,难解难分。“呵呵,这鸳鸯树有好几百年了,你看,左边这棵是榕树,右边是枷棕树。”住持释祥清笑着说,平日里,常有男女慕名而来,在树下诉说衷情。
清泉石室 蔡襄苦读练书法
虎岩寺旁,四处可见的巨石也别有洞天。
东边一小块平地,上面一磐石覆顶。巨石长宽均有十余米,石头正面平坦,上刻“水岩洞”三个大字,凹陷的底部与地面构成一人多高的洞穴,约30平方米,置身其中,凉气袭人。
“它可有着清泉石室的美誉呢!”在释祥清提醒下,众人闭口不语,仔细聆听,叮咚的水声果真不绝于耳。四下查看,原来这岩缝洞壁上还有几个泉眼,清冽的水不断从山上流淌下来,溅落在石壁上,彷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沿着岩洞内的阶梯向上走,可到巨石最顶端。那里有一块脸盆大的地方,顽皮的小和尚拿起一块小石头敲击,发出“咚咚”的声响,跟鼓声似的。释祥清说,每逢大雨,水就沿着石洞上的这块大石头倾泻而下,像一门水帘,不禁让人联想到花果山孙大圣的“水帘洞”。
石洞内还供奉着不少佛像,常有人来上香。释祥清说,洞里原先还有石桌石凳,昔日蔡襄曾在此苦读《论语》、《大学》、《中庸》,又学成隶、草、行等多种书法。后来《茶经》、《荔枝谱》也是受这里的自然美景有感而发。而山上那块“伏虎胜景”的四字石刻,是他对虎岩美景的永恒铭记。而洞外石壁上留下的几个圆形的印子,就是当时用来搭盖临时住所用的。
虎岩山上 义虎误杀得道僧
关于虎岩寺之名由来,还有一段传说。清嘉庆《惠安县志》记载,北宋僧人应玄隐居昆山,道行高深,能伏虎。每回下山,他都叫老虎看护寺院,回来再买一块猪肉给虎吃。老虎也总是在山下等着,驮他上山。一日,应玄晚归,见虎仍在山脚苦守,心中颇喜,虽带了猪肉,却将肉藏于身后,笑着对老虎说:“我今天没有肉喂你,愿以我的身体代替。”说完,还把头放入虎口。老虎不慎,将他咬死了,不胜悲伤,跳崖自尽。僧徒将应玄遗体火化后,把骨灰盒泥塑成神像,脚边伏着一只老虎,人们都尊称其为“伏虎禅师”。后来,这山就取名“虎岩山”,这寺便为“虎岩寺”。
虎岩寺后面的石崖上,至今还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大脚印。涂岭民间传说,铁拐李下凡,曾与应玄对对子,意外败下阵来,落跑之际一脚用力,打算借势腾空驾云逃去,但情急之下滥用仙力,在岩石上压出了一个大脚印。
传说种种,释祥清的讲述让大家都听得入神。一段段美丽的传说,相信会代代流传下去。(本网记者 张帆 田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