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聋哑夫妻教师因为爱情 相知相守10年
担心儿子受自己影响,用肢体语言代替开口说话,夫妻俩平日都把孩子托给公公婆婆看养
手语的符号,是他们最重要的沟通方式
1981年,泉港南埔肖厝村。肖群鹏1岁,一场高烧后,失去了言语的能力。
1983年,远在广东的何蔚2岁,遭遇了同样的变故。
2003年,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这两个相隔千里的年轻人相遇,成为同班同学,生命从此有了交集。
2006年,一次爬山时的小意外,拉近了这两颗年轻的心,也开启了两人的恋爱之旅。
2007年,毕业。肖群鹏回了泉港,何蔚回广东担任婚纱摄影设计师。
2009年,何蔚放弃高薪和闲适的生活,为爱奔赴泉港,只身一人。
2010年,两人结婚、生子,成为泉港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对聋哑夫妻教师。
这是泉港一对聋哑夫妻用时间鸣奏的恋曲。相识相恋相知相守的这些年,有甜有苦,何蔚的坚守,在她指尖的比划中温柔地跳出4个字:因为爱情。
他们是夫妻,是朋友。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们彼此熟悉,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心思。他们描绘的未来蓝图,简单明了:将儿子抚养成人;把学校里的聋儿学生教好,让他们能拥有和健全人一样的生活。
别样的夫唱妇随
“闲暇时,夫妻俩带着孩子们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很简单,却很快乐”
2012年12月3日,泉港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楼二楼。何蔚正在上课,四五名聋儿围坐在她身边。这显然是一群调皮的孩子,“听”到兴奋处,便与老师争论起来,有的甚至激动地站了起来。何蔚轻轻地摆了摆手,孩子们便安静下来。
四楼手工教室里,丈夫肖群鹏刚刚教完两个聋儿学生做手工活。拿着蛤蟆成品,他们互相“斗”了起来,师生之间,亲切和洽。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大男孩,平时与学生总是打成一片。
泉港区特殊教育学校共有100名学生,按1∶3的比例,配备了38名老师,肖群鹏和何蔚是唯一的一对聋哑人夫妻教师。学校里的20多名聋儿,平日里都归他们夫妻授课、管理。
学校分了一套宿舍给夫妻俩,没课时,他们一般都窝在宿舍看书。简单的两室一厅,几乎没添置什么家具。
聋儿耐心差,爱走动,夫妻俩的教学也灵活多样。闲暇时,带着孩子们玩简单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很简单,却很快乐。
为爱情奔赴千里
“说起过去,何蔚比划慢了,不时看着丈夫,后者则咧开嘴。手语老师笑着转述:她说,因为爱情。”
自幼无法言语,肖群鹏并不自卑,反而更加努力。2003年,作为泉州首批残疾人大学生之一,肖群鹏入读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2006年年底,一次爬山时,何蔚不小心崴了脚,肖群鹏背她下山,两人在毕业前谈起“黄昏恋”。大学毕业后,肖群鹏回了泉港,何蔚则回广东担任婚纱摄影设计师。
1000公里的距离,并没有让这份爱情褪色。他们每晚都在QQ上互诉衷肠,和普通情侣一样,他们也会闹别扭,更多时候是肖群鹏让着何蔚。
肖群鹏初期求职不顺,何蔚的父母担心女儿远嫁后生活没有保障,让这段感情添了几分坎坷。好在肖群鹏一直坚持,2007年年底,他到泉港区特教学校任教,工作稳定了,何蔚的父母终于松口。2009年,何蔚只身来到泉港。
因无法言语,没什么朋友,平常都是跟丈夫倾诉,他们彼此特别熟悉,经常一个眼神,他就知道她要什么,她很满足。
在同事眼里,夫妻都很优秀,肖群鹏书法、美术、电脑功底了得,何蔚手工活特别巧。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各自值班时,都要互相陪着对方。
说到这些,何蔚有些羞涩,比划也慢了一点,不时看着丈夫,后者则咧开嘴。一直为我们做翻译的手语老师许恩珠笑着转述:“她说,因为爱情。”
儿子带来的酸甜苦辣
“担心年幼的儿子受自己影响,用肢体语言代替开口说话,他们‘狠心’地把他‘推’给公公婆婆。”
如今,儿子凯凯1岁半了,平日多由公公婆婆帮忙看养。
肖群鹏家离学校有段距离,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放心不下年幼的儿子,每天下班后,他们会骑着摩托车赶回家。一见到父母,凯凯摇摇晃晃奔了过来,牵着他们的手,嘴里喊着爸爸妈妈。
有人在时,一般何蔚的“话”多点,肖群鹏则在一旁静静地“倾听”。说起儿子,何蔚用了“酸甜苦辣”4个字。儿子很健全,可以开口说话,这让她很开心、感动。
不过,也因为无法说话,有时很痛苦、失落。原来,担心年幼的儿子受自己影响,用肢体语言代替开口说话,他们总是“狠心”地把儿子“推”给公公婆婆。
对于未来,他们的想法很简单,除了用心将儿子抚养成人外,主要精力会放在学校这些聋儿学生身上。何蔚说,许多残疾人找工作不容易,她希望,学生能和健全人一样过生活。(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丽娟 黄谨 通讯员 肖咸强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