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港新闻 > 正文

泉港“扁担拳”申请市级非遗 一根扁担“武”出36式

2012-11-14 08:05 来源:闽南网 0


施厝的几位“武林高手”相聚,一起展示扁担拳魅力


村民现场切磋武艺

  闽南网11月14日讯 听说过用扁担挑东西,可你听说过扁担拳吗?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村民们一有空就操起家里的扁担,舞得虎虎生风。

  自清乾隆年间,施家先祖得授扁担拳,村里不分老幼,均习得一身武艺,至今已经延续了近300年。只是,随着施厝人外出谋生,至去年,全村会扁担拳的仅百余人。为传承延续这一绝学,今年,镇村启动保护工作,出资聘请10多名“武林高手”免费教学,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规模已扩展到三四百号人。

  目前,南埔镇政府正为扁担拳申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还将设立培训课堂,希望能将扁担拳发扬光大。

少林武僧得救感恩授予武艺

  昨天上午,南埔镇施厝村,这个有着4600多人口的村庄,与附近多数村庄无异,村民们基本都外出打工了。只是到了中午或晚上,才开始透露出些许神秘。村里的空地上,不时可看见村民拿着扁担舞动。

  原来,施厝村每家每户,或多或少都有习扁担拳的习惯。空余时间,他们便聚在一起,切磋武艺。

  施顺金副主任说,施厝扁担拳是泉州少林寺护寺棍法,传入施厝后,村民以扁担演练棍法,故称“扁担拳”。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泉州南少林寺被毁,武僧洪海逃出时,双目失明,浑身烧伤,流落到惠北光德里东林铺(今泉港区施厝村),被施、林、吴三姓乡亲收留救治,3年后伤愈。

  洪海为向村民感恩,便传授南少林护寺秘传武功以报答。其中,施姓得传扁担棍法,林姓得传耙法,吴姓得传槌法。后来,这三姓后人分居于3个村,至今,泉港区这3个村庄,还会这3种武艺。

绝技面临断层村里号召保护

  只是随着经济发展,许多施厝人外出谋生,绝技面临断层危险。去年底,村委会一统计,村里会使扁担拳的,仅剩百余人,而且年龄都在40岁以上。原先108式的扁担拳,也只剩36式。

  为了不让这一看家本领失传,今年起,南埔镇政府及施厝村委会,正式启动扁担拳保护工作。村里出资聘请10多位“武林高手”,免费教授武艺。

  在村里的号召下,学拳的人越来越多,最小的学徒只有7岁,最大的80多岁,习武再次成了村里的一种风气。27岁的施志平,白天忙着上班,晚上则加入习拳的队伍。在他看来,扁担拳就是施厝人的代表,一旦这门武艺失传,怎么对得起子孙后代。

申请市级非遗将推广得更远

  扁担拳,顾名思义,扁担很重要。“木头要硬,还要韧。”习武近50年的教练施良玉说,祖传的施厝扁担长六尺,一般与人齐眉,又称“齐眉棍”,木料要求是上好的红桷橧,无斜纹,对练打架时不容易断。如今,村里的许多扁担,都是从海南空运过来的,俗称“铁木”(音同)。

  施良玉说,扁担拳的一大特色,就是易守难攻,以快制慢。出招时,劲力刚猛,技法灵活多变,让对手无招架之力。“最大的好处,就是强身健体。”施良玉介绍道。这不,如今已63岁的他,红光满面,活力十足。

  施顺金说,他们已为扁担拳申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有专项保护资金。接下来,他们还准备成立扁担拳研究会和扁担棍术保护领导小组,招收学徒,将扁担拳推出泉港,以武会友。他说,因扁担拳以防身为主,没有区域之分,只要是有兴趣的市民,欢迎前来学习。(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丽娟 谢向明 通讯员 肖咸强 庄子瑜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港界山派出所一的哥求助 有人坐“霸王车”
下一条:交通违法处理 泉港公安新增5窗口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