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泉港:土坑港市遗址 见证古代海丝繁华

东南网   2017-05-20 10:21

如今依旧可见当年街市模样

­  近日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了泉州古港是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引起广泛关注。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土坑港市便是这众多港口中的一个,见证了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的兴盛。近日,记者走进土坑村,了解这一传统村落里的海丝故事。

­  古老港口见证商贸盛景

­  土坑村地处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中部,位于湄洲湾南岸,这是一个“起于唐五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港口。据记载,早在唐、五代,土坑村就有聚落居住,先民依托这里港阔水深的良好条件,开展海洋贸易。清嘉庆版《惠安县志》载:“大蚶庙在添奇铺海滨,昔海涛汹涌,有物轮因高大,乘潮而至,乡人异之,为立庙。海商祈风亦能分帆南北,五代、南唐封光济王。”土坑村至今还留存着的供奉海神光济王的大蚶庙,见证了当时海洋贸易的点滴。

­  泉港地区自古海运发达,是东南“海丝”重地,与泉州古港码头自东北向东南连成一线。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泉港地区海、冶铁等行业贸易快速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繁荣。“蛇冈蹑龟背,虾屿据龙头。岸隔诸藩国,江通百粤舟。”这是北宋惠安(今泉港涂岭)进士谢履的诗作,描写的正是当时家乡海上贸易的盛况。明清时期,虽历经倭患、“禁海”“迁界”等,但泉港地区远离泉州动乱中心,海洋贸易势头依旧强劲,造船业空前发展,这一带的峰尾澳、沙格澳为明清时期最为繁忙的港澳之一。

­  南京布匹商行旧址

­  繁华街市记载经商故事

­  几百年间,在土坑村繁衍生息的刘氏家族缔造了富甲一方的传奇。记者在土坑村村委刘加良的带领下,走进了古村落里曾经繁华的街市。

­  据介绍,土坑村刘氏先祖从事海上贸易历史悠久,明永乐二年(1404),莆田的刘宗孔家族迁居土坑村,经过发展形成了三支海商船队——刘端弘(俗称“刘百万”)船队拥有二十艘三桅洋船,其长子刘建珍拥有十八艘,刘端山、刘建布则有十六艘同类洋船,海路走我国厦门、宁波、台湾及日本琉球、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地。

­  随着对外贸易的兴盛,不同风格的专业店铺在土坑村应运而生,土坑刘氏族人进行了全民性经商,形成“街在古宅、宅在街中”的商业格局,经营范围包括当铺、药铺、布店、杉行等,商业辐射范围达到省内外、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因此形成了以屿仔壁港为主要港口,祠堂口、施布口两条主街道,厦门口市码头为主要货物聚散地的规模庞大的港市。

­  土坑村古厝规模宏大,富有闽南建筑魅力。明清时期,刘氏以宗祠为中心,南北两侧分四排而筑,共建40多座古大厝,以砖石木结构为主,装饰精美,形成绵延数百米长的壮观古厝群。如今,行走在村中祠堂口、施布口街,依旧可见当年街市模样,一个个店铺窗口里记载着一段段悠长的经商故事。长期以来,刘氏族人还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村中英才辈出,明清以来出过70多位举人、进士和为官者。

­  绣花楼

­  保护修缮再现港市风采

­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土坑村2014年获批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如今的土坑村港口已不复昔日舳舻千里、商贾云集的繁华。记者近日到访时,土坑村正对古厝群进行保护修缮。

­  据泉港区旅游公司负责人施茂春介绍,土坑村先行修缮文物绣花楼已完工。绣花楼位于土坑村“提督府”旁,始建于清代,相传某位刘姓小姐深受父亲喜爱,其父命人特别为小姐修建此楼,专供小姐在此居住、绣花。修缮完工后的绣花楼重焕光彩,从后院的石阶走上绣花楼二层,窗外景色一览无余,曾经还可见海港风貌。

­  村中另有十多栋古大厝正在施工,环境整治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其中最出名的建筑要数“刘百万”古厝,这是一座五间张三落加双护厝的古民居,规模宏大,前埕有夹杆石14对,厝中雕饰精美,令人惊叹。

­  施茂春告诉记者,施工团队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土坑村的保护作整体规划,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再现港市风采,让人们在这里细细品味古厝魅力,追溯那一段传奇的海丝故事。(石狮日报记者 胡丹扬 文/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安溪县蓝田乡: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动主题教
  • 金埭头 银岑兜 因华侨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 晋江市领导到陈埭镇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