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余载建庙感恩 “解放军就是亲人”
如今到古城崇武,不少游客不只是慕名西沙湾的美景,而是为了一睹解放军庙的“庐山真面目”。今年,解放军庙的建造者曾恨获得了“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称号。伴着西沙湾的点点海浪,曾恨建庙的来龙去脉也渐渐清晰。
筹钱建庙倾尽所有
1949年9月17日,27名解放军战士为挽救人民生命而壮烈牺牲。其中的5名战士为保护13岁的曾恨,被炸得血肉模糊。死里逃生的曾恨从此有了建造解放军庙的想法,以报答解放军的恩情。曾恨的名字也因痛恨战争而得。
几十年来,为筹钱建庙,曾恨不但变卖过母亲留下的金手镯、金耳环,还抵押房契借钱,甚至将做了十多年生意赚来的五六万元也全部投入。最终,在政府、村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解放军庙于1996年建成。
建成后的解放军庙内端正地摆放着27尊解放军官兵坐像,桌旁的石牌上篆刻着解放军舍身救民的经过。作为全国唯一的“奇庙”,不少人纷纷送来了牌匾,“军魂”、“忠魂”等题词,挂满了庙里的墙壁。“郑成功救民,人民感谢他。解放军救民,他们就是我的亲人,我建这座庙感谢他们,铭记恩情。”曾恨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亲人解放军的感激、怀念和热爱之情。
送亲人参军支持部队建设
通过言传身教,曾恨将感恩之情代代相传。18岁那年,曾恨嫁给解放军某部连长张荣良。子女长大后,曾恨带着他们去庙里祭奠27名烈士,两个女儿长大后也嫁给解放军。
孙子辈出生后,曾恨依然带着孙子孙女们前去祭奠。老人的孙女在读书时就参军入伍。“孙女穿上军装可精神了。”老人看着和孙女的合影,心里美滋滋的。而提起去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外孙,老人也很自豪。送亲人参军,老人用实际行动支持着部队建设。
每逢节日,老人都会到部队慰问官兵。一到台风天,部队官兵也主动到解放军庙前清理沙土,军民情深可见一斑。目前,解放军庙已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人正雇人抓紧铺设庙前的道路,以方便更多的人到庙里参观。“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会看着这庙一天。”老人表示自己还将在庙里常住,把对解放军的感恩之情继续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王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