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每年新发恶性肿瘤1.5万人 肺癌发病率居首
在我国,对肿瘤的描述可追溯到3300~3500多年前,早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上就已有“瘤”的病名;而西方对肿瘤的记载见于3500年前古埃及的草纸文中。
癌症这一古老疾病,现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元凶。在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急剧上升的趋势。
近20年来,我国每4个至5个死亡者中就有1个死于癌症,居死亡原因之首。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的发病情况也发生改变。
泉州每年新发恶性肿瘤1.5万人
首先,请看一组数据——
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发恶性肿瘤1200万人;
全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220万人;
福建每年新发恶性肿瘤7万人;
泉州每年新发恶性肿瘤1.5万人;
……
接着,再看这样一组事实——
凤飞飞患肺癌,肥姐沈殿霞患胰腺癌,大嘴成奎安患鼻咽癌,导演戚健患胃癌,演员李钰、新闻主播罗京患淋巴癌,而“林黛玉”陈晓旭、歌手阿桑都患有乳腺癌……
而在泉州,根据泉州市光前医院肿瘤放疗科副主任医师、设备科科长白志刚提供的数据,每年新发恶性肿瘤人数1.3至1.5万人。因肿瘤类型不同,发病年龄有所差异,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85岁,50~65岁是一个发病高峰,性别比例也因病种而有差异。
变化1
泉州地区,肺癌发病率居首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220万以上,每年在治患者600万以上,医疗费用在1500亿元以上,而且每年以3%-5%的速度增长。20年来,我国癌症死亡率上升29.42%,在35岁~59岁最佳工作年龄段死亡的人中,癌症长期居于各类死因之首,是造成我国最佳劳动力损失和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
据福建医科大学肿瘤学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理事、福建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庄建良介绍,目前泉州本地居民癌症男性发病率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女性依次为:肺癌、乳腺癌、胃癌。此外,鼻咽癌、宫颈癌发病率相对也比较高。
“这些年来,我国包括泉州的癌症流行病学发生一些变化。改革开放前,胃癌发病率排第一;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肺癌、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庄建良表示,直肠癌和胰腺癌也逐步上升,宫颈癌有所下降,但有年轻化趋势。“贫困恶劣的生活条件也导致癌症,如食管癌在贫困地区发病率就很高,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病率是很低的。我国包括泉州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进一步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
与此同时,我国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而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肿瘤呈现持续性增长势头。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发病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下降。
变化2
不良习惯,青年人胃癌增多
据调查,从2000年到2005年间,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稍微下降了,但这种下降的趋势是由男性引起的,相反的,女性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上升的趋势。
庄建良表示,在全国包括泉州胃癌发病率的降低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提高也密切相关,少食腌制食品及随着胃镜和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对慢性良性胃部疾患,例如胃息肉、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恶性贫血等癌前病变进行早期治疗,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另外,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已提高到10%左右,早期治疗治愈率达到95%,降低胃癌的死亡率。庄建良建议,在胃疼、胃区不适或消化道不适的时候,应该及时去医院消化科做胃镜或实验室检查,搞清病因。而那些生活无规律,工作紧张繁忙,且长期吃腌制品或发霉食物的人,更应及时体检,定期进行排查。
从临床情况来看,近5年来,19岁至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除了性别、遗传、曾经的慢性良性胃部疾患、腌熏饮食、烟尘环境等有关因素外,睡眠严重不足、饮食无规律、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是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患胃癌的主要因素。此外,胃癌的发病与饮食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因素有关。喜好熏烤、高盐、辛辣食物,嗜爱烟酒,都会破坏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严重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增加癌变几率。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大大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新发现的胃癌有近一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增加2-3倍。
变化3
条件改善,早期确诊率提高
“临床上,癌症的查出率和早期确诊率明显提高。”提及癌症患者增多的原因,泉州市光前医院副院长、肿瘤放疗科主任医师李瑞峰表示,肿瘤是一种古老疾病,人类从有文字以来就有关于肿瘤的记载。因诊察手段有限,以往确诊时多为中晚期甚或难以发现。但随着医学发展和ct扫描、核磁共振、生化免疫等技术的运用,许多没有症状的潜在癌症得以及早发现。
“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使因病就医人数增加,也促进癌症的检出。”李瑞峰表示,早期癌症都没有特别的征兆或信号,一般都是在体检中发现早期病人。这种体检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体检,是针对性较强的专业体检。当然,诸如回吸性鼻血、咯血可发现相对早期的鼻咽癌、支气管肺癌等等。
此外,老龄化社会渐行渐近,人类总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数增多,使癌症患者的绝对数增加,而急慢性传染病被消灭和控制,亦使肿瘤病人相对增多。
变化4
平衡打破,身体免疫力下降
“良好的免疫能力,是决定个人健康与否的关键。”据了解,人的身体里每天都有肿瘤细胞产生,可能有100万个以上,但与生俱来的免疫系统会形成一种防御和保护机制。这个系统就像体内的军队一样,能识别对身体不利的细胞,随时进行摧毁和清除。如果免疫功能差,系统就不能识别恶性细胞,时间长了,这些细胞会越来越多,最后形成肿瘤。
“如果实在清除不了恶性细胞,免疫系统还有修复功能,而修复酶一般是在睡眠当中活化的,很多癌症病人都是修复酶缺陷,因此睡眠很重要。”医生表示,“只有保持充分的平衡与和谐,才能使身体里原来的生物学特性正常发挥。但是现在的外界环境把我们这些功能抑制了,破坏了,所以得病的越来越多。”
“哪一种功能打破平衡,都可能得癌症。不仅身体内部要保持平衡,人与自然也要和谐相处。遗憾的是,如今人类却总是在与自然界对抗,甚至破坏自然界。”采访中,医生列举了不少生活环境中的致癌隐患:空调、冰箱的氟利昂破坏臭氧层,过量紫外线增加患皮肤癌的可能;汽车尾气污染空气,接触汽油又增加患白血病的机会;残留在蔬菜、水果中的农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功能而影响生物体的抗病性,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
变化5
可防可治,不必谈癌色变
2011年5月20日,薛蛮子发布微博透露自己已被检查出患有直肠癌。6月6日,他第二次出现在光明桥南的北京肿瘤医院,接受手术。
从得知自己患病到接受手术,薛蛮子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癌症,接受治疗,并以身说法,提醒人们要重视防治大肠癌,“40岁以后每年都要做肠镜检查”。如今,薛蛮子已康复出院,去年底,还曾到泉州游览。
“癌症不等于死亡,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李瑞峰表示,良好的心态对防治癌症是非常重要的。
据上世纪90年代的资料,45%的可治愈肿瘤,手术的贡献是22%,放疗是18%,化疗是5%。在欧美发达国家,儿童肿瘤的治愈率已超过70%,成人肿瘤也在50%;我国许多专门机构的肿瘤5年总生存率,上世纪90年代也已超过50%,“不治之症”的概念已成为过去。
关键是发现时的期别。比如肝癌早期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75%、57%,而晚期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4.6%、35.2%、22.6%;乳腺癌ⅰ、ⅱ期10年,无瘤生存率在70%以上,ⅲ期仅43.3%,ⅳ期25%。“每提早一个期别,5年总生存率将提高20%。”泉州市光前医院副院长李瑞峰表示,如肺癌,ⅰ、ⅱ期生存率分别是55%和33%,而局部晚期(ⅲ期)5年生存率仅5%。这些数字说明,“三早”是多么的重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