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泉州闹市中的李贽故居 感受思想的光辉
在泉州市区万寿路,李贽故居坐落于此,不远处便是天后宫、南宋德济门遗址,不同于周围的繁华与喧嚣,李贽故居偏居街道一隅,简单、朴素。
走进李贽故居,首先穿过一道走廊,走廊两侧挂着有关李贽的图文史料。据了解,李贽故居原是一座两进三开间的普通民房,现前落仅剩一间作为通道,正厅堂尚保持着清末修葺的建筑格局,坡屋顶、砖木结构,简单的闽南建筑风格,朴实无华。
专家学者对李贽的评价是“明朝末年一位杰出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戏曲小说评论家和反道学反封建礼教的英勇战士”。泉州是李贽诞生、成长的地方,千百年前,这里是中国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那时,这里一定热闹非凡、商贾云集。在这个为宋元时期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的地方,李贽或许见到了从海外漂洋过海而来的新鲜事物,感受到了大海的开放与包容。身处李贽故居内,不禁令人产生一阵遐思。
李贽的一生,坎坷曲折:二十六岁考中举人,三十岁开始做官,先后任过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云南姚安府知府。五十四岁辞官,寓居湖北的黄安、麻城,从事著书和讲学。李贽敢想敢说,提倡“童心说”,是儒学的反叛者,他的思想向来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异端”、“邪说”,为了坚持自己的思想和学说,他一生遭受残酷的打击和排斥,以至被追捕、下狱,最终惨死狱中。
李贽的前半生和常人一样,读书做官,但他不盲从、不迷信,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就如他七十岁时曾在《感慨平生》中自称“缘我平生不爱属人管”那样,在哲学与思想领域绽放奇异而夺目的光彩。
穿过李贽故居走廊,便是绿树掩映的天井,庭院中伫立着李贽半身铜像,左边竖立着两方石碑,一方是清康熙四十年(1711年)镌刻的“瀛洲林李分派三世祖东湖公墓碑”,另一方是“瀛洲林氏世堂”的碑石,右边还竖立一方“李贽故居重修记”的石碑。走过厅堂,故居后院小巧玲珑,有一张石头棋盘桌和四块石椅,遥想当年这里应该是花草繁盛,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一位传奇人物从这里走出,走向思想的顶峰。(记者 胡丹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