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GDP前7个月增长10% 增幅高于福建平均水平
纺织业各月增幅均高于百分之十五
释放原料需求回暖信号
全市完成GDP2955.12亿元,增长10%,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七成以上工业大类实现两位数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远高于国内同类城市;外贸总量上升至全省第二;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近32亿元;累计进口原料设备增幅达80.6%;不良贷款率水平全省最低……
来自市统计局的这样一组数据,是今年以来泉州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有力见证,更折射出泉州保持相对较快经济增速的巨大潜力。面对着依然曲折的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身处于“三期叠加”阵痛的国内宏观环境,泉州政企携手,深耕实体经济,激发民企活力,拓展内外市场,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取得了质量和效益上的新收获。
实体经济底盘稳
规上工业增幅达同类城市两到三倍
今年以来,尽管全国市场需求相对低迷,但得益于泉州市大部分工业企业产品市场需求相对刚性,全市工业生产在全国总量靠前的地级市中,保持着较高增长水平。
数字是最直观的见证——1至7月,泉州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73.71亿元,增长12.1%,增幅远高于苏州、无锡、唐山等地,达到这些城市的两到三倍。产业是最具体的例证——今年前七个月,全市37个工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增速保持增长,其中25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11个行业增速达20%以上。
令人振奋的是,作为泉州的拳头产业,今年前七个月,纺织业、纺织服装和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等主要产业分别增长15.3%、11.4%和10.8%。尤其是处于产业链上游的纺织业,今年各月增幅均高于15%,上游行业纺织业增长的明显恢复,释放出服装和鞋业的原料需求回暖的可喜信号。
与此同时,一系列经济发展的前瞻性指标正从各个角度昭示着泉州经济的发展潜力:7月,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10.9%;1—7月公路货物周转量增长17.9%;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去年同期高16.9%;7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了14.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从3月的99%上升为100%,显示出工业需求出现逐步恢复的迹象。(海都记者 朱娟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