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城南后山宫民俗祭祀活动 古渡头畔敬渡头公

2014-04-13 09:43 来源:东南早报 0

市民虔诚地进行祭祀活动

市民虔诚地进行祭祀活动

    昨日,在泉州市区江滨北路顺济桥附近的后山宫,举行一年一度的民俗祭祀活动——敬渡头公。

    此前早报推出“古刺桐港具体位置之争”系列报道,有文史界专家提出,古刺桐港的中心港区就在泉州城南一带。而位于江滨北路城南段的后山宫,至今还保存一处古渡头。掀开后山宫内的一块大水泥板,下方有一段石阶伸向江面。这段石阶宽约11米,由长条石头铺就。后山宫董事长李金针说,他的祖先一直居住在这个渡头附近,做码头工人。

  以前靠渡头为生的人,“潮涨而作,潮落而息”,世世代代都是如此。搬运夫(即码头工人)承接父辈的生计养家糊口,在渡口没有安全保障。千百年来,在渡口边生活、靠渡头吃饭的人,从渡头台阶失足滚落江中、遇台风货船倾翻船破人亡的事时有发生。为了祭奠这些死于非命的人,就有了“敬渡头公”的习俗,但具体始于什么时间,已不可考了。

纸船随潮水漂向远方

纸船随潮水漂向远方

    “以前附近几个地方的渡头,会选不同的时间敬渡头公,形式各不相同。这些年来,很多渡头陆续消失,这项民俗活动也渐渐消失了。”李金针说,后山宫至今仍保留这个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十三,后山宫都会举行“敬渡头公”民俗祭祀活动。这一天清晨,道士早早来到古渡头做法事。附近的居民陆续来到后山宫,祭拜那些罹难的人。傍晚时分,人们还会将纸扎的船舶放入水中,随着潮水漂往远方。在这艘纸船上,不但有“柴米油盐”,还有一些“日用品”。

    现年71岁的李金针说,坚持举办这项民俗活动,就是想让年轻人记住先辈的艰辛,让他们将传统民俗代代相传。(记者 赵鹏云 庄丽祥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五一火车票昨起可购 网络电话预售期为20天
下一条:高铁泉州站26日起新增泉州往返深圳2趟动车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