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区拟增空气自动监测站 扩大监测范围
闽南网1月1日讯 前不久,雾霾袭击福建,泉州居民亲身感受了PM2.5。去年10月,泉州市环保局官方网站公布PM2.5以来,泉州市区空气质量基本上处于优或良的状态,但也有4天出现轻度污染。
今天的两会前哨,我们聊一聊关于空气质量的问题。
泉州市区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也就是扬尘;其次是臭氧O3;最后才是细颗粒物PM2.5,最高指数为134。
不过,市民们发现,泉州市区现有的几个空气质量监测站,都是10年前设立的,监测出来的数据有代表性吗?若发现空气污染,环保部门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这几天进行了调查。
【现状】
四个站点十年前开始运行
早在2002年,被列入全国重点监测城市的泉州,就开始发布PM10数据。
目前,泉州市区4个监测站,分别是清源山深处的背景点(所监测数据作为城市点数据的一种参照)、庄府巷泉州市档案馆楼顶的涂山街站(代表鲤城区)、田安路原泉州市环保局楼顶的津头埔站(代表丰泽区)、洛江区政府楼顶的万安站(代表洛江区)。
环保专家介绍,目前从几个监测站的数据看,监测站还是比较敏感的。
例如去年12月23日的空气质量指数AQI,4个站点就差不多;隔天的24日,津头埔站的PM2.5突然升高。“原因很简单,汽车尾气,津头埔附近的车流量太大了。”环保专家介绍,中心市区的涂山街站、津头埔站最可能出现PM2.5,因为车多;万安站则是PM10,因为附近工地多。
碰上大规模的气流运动,如去年12月有几次冷空气南下,这些站点也明显地测出首要污染物是PM2.5。
“当时泉州的做法在全国都是领先的。”泉州市环境监测站的一位专家回忆,当时的做法因为“有前瞻性”,还受到表扬,但如今看来需要改变了,因为城市变大了,城东和东海、洛江片区都建成了新区。
【疑问】
现有监测站,有代表性吗?
2010年,泉州师范学院的庄老师在城东买了房子,搬过去住了3年,发现两个地方空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从师院下班,经过北山隧道,走丰海路,附近的工地很多。”庄老师常骑自行车回家,他有个疑问:秋冬季影响泉州的主要是东北风,城东、东海片区,距离最近的万安站处于上风向,下风向的监测站能监测得到吗?
同样,位于老鲤城区的涂山街站能测到江南新区吗?“老城区以居住、商业为主,新区以工业、开发为主,一江之隔区别却很大。”庄老师很想知道:现有的几个站点,能综合反映出市区的空气质量吗?随着环湾城市圈建设的推进,台商区、晋江、石狮等部分区域的人,呼吸的空气又如何?
出现污染了,有啥措施吗?
说起空气质量,住在洛江区东方星城的陈先生,对去年11月18日的一件事特别有印象:当天上午出门,发现灰尘变得特别多。他到办公室打开网站,发现PM10指数已经超过110,达到轻度污染。
直到去年11月20日下午,他感觉灰尘没那么重了,上网一查,PM10指数已降为60左右。
对此,泉州市环境监测站首要行动是通知相关执法部门,一边上报情况,一边通知洛江区环保部门调查,最终查出是附近工地施工没有做好防尘措施造成的,随后责令工地整改、加盖防尘设施。
【说法】
专家:应增强环保执法
“空气质量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做好监测和发布,二是要对发现的问题坚决处理。”华侨大学环境保护设计研究所所长杨玉杰教授说。
杨教授分析,目前的空气质量监测共6项指标,其中最受关注的PM2.5,跟监测站的地点关系不大,“这是一个大范围的区域问题”,雾霾来了影响的是几百、上千平方公里;但是其他指标则关系密切,如私自焚烧垃圾会导致氮氧化物NOx激增,不文明施工会产生大量粉尘,使得PM10浓度骤升,工业废气偷排会产生大量硫化物SOx等。
在他看来,增设监测站更多的意义在于,能够监控小范围一些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现后,必须严格执法,处理乱烧、乱排、偷排、开放式工地等现象。”高效执法是改善小范围空气质量的必经之路。
代表:政府要未雨绸缪
“泉州正在争创国家级生态市,看得见的森林、树木、河流、土地要管好,看不见的空气,也要做好监控。”对于这个问题,泉州长城汽车运输有限公司董事长、市人大代表吴月容认为,“政府有责任守护好这一片蓝天”。
吴月容代表说,好在泉州的总体空气质量还是不错的,“政府有必要未雨绸缪,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通过仪器可以测出来;等到眼睛直接看见、呼吸难受,就已经来不及了”。
部门:执法分工待明确
“加强对新区的空气质量监测,已经有了相应的计划。”泉州市环保局生态科负责人介绍,10年来市区的变化确实很大,城市向东、向南拓展,所以计划新增3或4个空气自动监测站,以弥补空白区。这已被列入到2014年的工作计划,但具体的选点还在研究中。
出现污染后将采取什么措施?这是一个新课题。“对于大气联防联控,省里有方案,正在征求意见。”泉州市环保局污防科负责人介绍,如工地不文明施工,要临时通知停工整改等,也需要多部门协作,但是如何执法、怎么分工还有待明确。对于能否发短信预报和提醒市民,这位人士称,这是个好主意,但还需要研究。
□设站要求
监测点布设
需满足“五性”
去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明确,根据范围不同,分为城市点、区域点和背景点、污染监控点、路边交通点等。常见的属于城市点,主要依据是城市人口、面积,例如拥有200万人口的城市,最少要设6个点;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按每50~60平方公里设1个点,总数不少于10个。
选点原则主要有五个,即代表性,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水平和变化规律;可比性,同类型的监测点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使得各站点数据可比;整体性,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自然条件、功能分区以及变化趋势;前瞻性,要兼顾到未来城市的发展;稳定性,一旦确定原则上不应变更。
泉州市环境监测站负责人透露,目前一套完整的空气自动监测设备约200万元,投入巨大,所以决策要更谨慎。(本网记者 徐锡思 谢明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