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人香港买保险 揭开赴港买保险的面纱

2013-11-13 15:47 来源:东南早报 0

香港买保险

  最近不少在泉发展境外保险业务的朋友在微信圈内转发了一条有趣的信息:中国大爷与美国大爷的资本运作对比:若是两人各有100万元,中国大爷会把钱平均分给两个儿子各50万元,而美国大爷则会留70万元吃喝玩乐,用30万元投资保险让儿孙受益。

  段子的潜台词便是劝君多投保,时下,泉州人赴港投保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受政策制约,境外保险业务员目前尚不能在内地光明正大地推广香港保险业务。在信息无法完全透明的前提下,不少人对于赴港投保依然是雾里看花。

赴港签约

包吃包住还能玩

  “黄小姐真的很好,包吃包住我们玩得很开心。”郭小姐前不久刚从香港回来,从未去过香港的她此行的最重要目的其实是买保险。

  郭小姐与老公是普通的双职工,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她平常也经常在单位加班,三餐有时都顾不上按时吃,虽然体检没有查出什么毛病,但身体状态一直不太好。“前不久与我在同一个单位的婆婆也住院了,按照单位现有的医保赔付比例,大概只能赔付60%的医疗费,还好婆婆买了一款病床险。”郭小姐称,她很担心自己今后万一身体出现问题,会给家里带来生活压力,于是萌发了买份重症疾病险的念头。

  “听别人说到香港买保险,今后生病时赔付的钱比较多。”郭小姐说,她打听之后才知道,身边已经有好几位朋友到香港买了保险,两位朋友分别给她介绍了两名香港保险服务人士,一名是香港美邦的业务经理黄小姐,一名是英国保诚的业务经理林女士。

  “其实事前我对香港的保险一窍不通,后来自己上网查了下发现,线上有说好的也有说坏的,不过我还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了一些解释。”郭小姐说,“首先我对重疾的保障范围作了对比,目前内地的重疾,大部分都是保30多种,而我所了解的一份香港保险是保50多种且可重复索赔(例如首次中风索赔后,如果再出现二次中风,可再次索赔);在保费方面,同样的保额,内地的保费会比香港的高;至于很多人担心的索赔问题,我所了解的情况是只要有保险公司认可的医院出示的重疾证明和一些必需的资料就可以索赔,手续不会太麻烦。”

  谈到汇率问题时,郭小姐称,因为香港保险是以美元为计算单位,如果人民币升值,必然会有影响,这也是我最担心的问题;不过如果汇率有变化,那我交的钱也会跟着汇率降低或增加,保额少了,保费也会随之降低。郭小姐称,考验再三后,她又详细对比了两名保险人员提供的方案,发现差距不大,于是她最终选择了看起来更顺眼的黄小姐。每年投保1.2万元人民币左右,投保时间是25年,最后总的理赔金额按现在的汇率折算大概为52万元人民币。

  “投保的时间越长其实越划算,若患上保障类疾病的话可以拿这笔钱医治,若是最终没有患重大疾病,家人也可以得到相等金额的赔付。”郭小姐说,对方后来还提出必须本人亲自到香港签保单,而且要如实答复家庭成员的身体状态。

  “原本以为在泉州交钱就了事了”,郭小姐不太情愿为此专门跑一趟香港,可是打听后才知道,如果不去香港签保单就有可能变成“地下保单”,有可能被骗。看到郭小姐为难,黄小姐主动提出可以帮忙订机票,还可以包一天的食宿。“上个月我真的去了,直接去香港美邦总部签约;对方提供住的地方虽然确实很小,但是吃方面还是很好的,我还顺便带孩子去海洋公园玩了一天,因为有黄小姐指引,玩得很开心,相当于找了一个免费地陪。”郭小姐说,她现在也与对方成为好友,前不久黄小姐再度来泉,她也回赠了礼品。

  据了解,目前很多在泉州推广香港保险业务的业务经理大多祖籍福建,回乡探亲的同时也顺便谈业务,很多人在香港泉州两地都有住房,一般每隔两个月就会往返一次,他们已经成为泉州的新候鸟群。

误买“地下保单”

两地情况有别

  相较于郭小姐的幸福香港行,林阿姨就显得有些不顺利了。原因是十多年前,作为首批尝试购买香港保险的林阿姨遇上了骗子,损失惨重。

  “当年我也是经一名朋友介绍,认识了香港的保险人员,合同也看了,字也签了,钱也交了,可是最后还是吃了哑巴亏。”林阿姨说,后来她才得知当年她买的便属于“地下保单”。

  “地下保单”其实就是没有在香港本地签署合同、中间的代理人经手保费后将资金扣押下来,没有上交总公司,导致保单无效,令投保人受到损失。回忆当年,林阿姨说,那个香港保险人员说只要一次性交纳20万元人民币,今后如果生病,不但可以办理赴港就医还可报销医疗费用高达50万元人民币。“当年我做生意有了一些积蓄,年纪也不小了,所以想给自己买个疾病险。”林阿姨说,那时的网络通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也无法直接上网看到自己的保单号,因为是好朋友介绍的,所以就轻信了对方。

  据林阿姨介绍,当时她把20万人民币汇给对方后不到一年就生病了,后来打给对方说想到香港就医,对方还十分热情地介绍医生给她。“当时我还很庆幸自己投了一份好保险。”林阿姨说,谁知人到香港后才发现,对方联系的是一名私人医生,还没动手术,入院治疗的各项费用就已经高达10万元港币,回头想找保险赔付,让随同的亲戚到保险公司一打听才知道自己的保单根本没有生效。

  “那个卖保险的人最后连手机都打不通了。”经过这么一折腾,最后虽然病看好了,可是之前的20万元保费加上在香港的治疗费用,几乎把林阿姨所有的积蓄全花光了。林阿姨后来找了律师咨询,得知官司虽然可以打的,只是需要聘请香港当地律师,手续比较复杂,最后托了各种关系,拿着手上签好的合同,林阿姨又跑了几趟香港,还好对方保险公司还比较正规,最后退还了部分保费。

  据了解,多年前,香港境外保险业务人员没有严格执行投保人在港签约的规定,有些业务员只是一些代办点的员工,不直接受聘于保险公司,为图方便,很多投保人希望能在内地直接签署合同,不愿意再跑一趟香港,因此发生了不少起“地下保单”失效、内地投保人索赔的事件。后来,相关公司便严格执行赴港自行投保的规定,再加上如今上网查询具体投保情况已经十分便利,“地下保单”的情况也比较少见,但引起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

  据悉,相比林阿姨的不幸遭遇,在泉开展保险业务的香港人蔡小姐也有自己的苦恼。她手上有一位投保人投了消费型的医疗保险,每年的保费大概是2000元人民币。根据保单要求,每年只要住院超过6小时就可赔付,每次上限15万元人民币,当时投保的对象是个孩子,如今投保两年了,可是孩子已经住了四五次医院,总的赔付金额已经达到两万多元人民币。

  “我开始不太明白,这孩子身体怎么这么弱,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在内地,很多孩子只要感冒发烧都要住院。”蔡小姐说,在香港,如果不是发烧持续不退是不用吃药的,医生会让孩子多喝水,可见两地仍存在很多差异。为此,蔡小姐一方面觉得孩子很可怜,一方面又觉得很郁闷,如果今后都按这样来计算,公司的赔付率肯定会非常高。

生意难做

买保险用来养老

  陈先生经商已有20多年,40岁的他越发感觉近几年做生意不易。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告诉他,不断将赚来的钱投入同一个行业的风险很大,按照“所有的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原则,他开始寻找其他投资途径。

  陈先生称,去年做实业亏了上千万元人民币后,身边刚好有朋友去香港买保险,出于对保险收益率和对未来保障的考虑,两个月前,他也在香港购买了一份理财类保险。

  陈先生介绍称,由于保险是在优惠期购买的,每年需缴交40多万港元,且有125%的赠送返还。首期一次性支付3个月,之后每个月在内地信用卡中扣取,且可以获取信用卡的积分;在交付一年半后如果需要可以取现;8年后,分为两个账户,加上赠送金额可将活期类的本金拿回,25年后可以返还2180万港元。

  “买香港的理财类保险产品,也需要本人亲自到香港,由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的持牌人士亲自向购买者解释所购买的保险条款,在确保是真实意愿的前提下,在中英文的保险单上签字,并通过信用卡刷银联支付。基金组合类的理财保险年化收益率最低7%~15%,但过去几年的平均收益都达到22%。”陈先生说,“按照上面的条款,这样的收益率对于不太会理财的人来讲,确实很可观。”

  陈先生称,赴港投保确实需要考虑汇率风险,只是自己的外贸老本行受汇率影响实在是无利可图,其他投资又都看不透,选择保险理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今年他还想带老婆到香港再买一份人寿理财险,每年交付10万元港币,连续交纳10年,20年后每年可从保险公司领取10万元港币,活得越久拿得越多,万一过世的话,家人还可以再拿抚恤金。

  “早年没有交纳社保、医保的意识,如今什么都要靠自己。”陈先生说,原本他也想买断性地交纳社保金,谁知最近又听闻要延长交保时间,所以还是选择买保险。陈先生强调,这只是一种维稳型的保障措施,若是有更好的投资选择,他还是会随时抽调资金转投其他。(记者 王宇静 刘莉萍)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到香港买保险常见问题及去香港投保需注意什么
下一条:泉州人赴港买保险风险分析 香港投保五注意事项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