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空中看泉州”航拍第二天 取景北峰新城及古城区

2013-10-21 07:33 来源:闽南网 4
“空中看泉州”航拍第二天,镜头伸向北峰新城及古城区,三次升空,本网记者险中取景,拍摄泉州老城区的历史文化景观及北峰新城的变迁。

东西塔与西街
东西塔与西街

  闽南网10月21日讯 俯瞰“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画面里充满了壮观、震撼,这是一座魅力四射的城市。

  东西双塔凌空高耸,西湖烟云景致迷人,红色坡屋顶的闽南建筑整齐坐落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书写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由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闽南房产网联合主办,精心策划的大型航拍纪录片——“空中看泉州”,昨日第二天航拍,任务是拍摄泉州老城区的历史文化景观及北峰新城的变迁。

  今日,若天气情况允许,摄影组计划航拍城东片区和部分古城区,敬请关注。

  本次航拍相关视频记录,请点击闽南网专题(http://m.mnw.cn/quanzhou/hp/#p=199824)

第一飞

逆风耗油 紧急转场降落

  清晨,6点23分,风力约为3级,成全了航拍所需的风和日丽要素。又有前一天的经验积累,昨日的第一次起飞,开始很顺利,飞机平稳滑出地面,缓缓升向天空。

  紧张的是,约7点,留守地面负责指挥的国家级滑翔伞动力伞教练员李玉俭的对讲机突然响起。飞行员梅俊宏来电称,飞行离建筑物太近,空中风力加速,阻力增加,恐怕油耗已不够返回原场(即起飞点)。

  果不其然,10分钟后,对讲机再度响起。飞行员称,飞机将在顺济桥下的江滨公园降落。于是,留守东海起飞点的机组成员及记者们匆忙赶往新的降落点。

  7点39分,飞机转场降落在顺济桥下的江滨公园。随机飞行的本报摄影记者谢向明心有余悸道,刚才这趟起飞,确实有点惊险。去时顺风,十多分钟后。可欲返回时,逆风加大。当时,他们以机轮与地面物为参照物,发现人机基本没怎么动。

  记者留意到,本次飞行时间最长,共1小时16分。返回时,飞机的油量仅剩1/6。飞行员梅俊宏说,从时间花费来看,返回时约为去时的两三倍,算是勉强回来的。

第二飞

天公变脸 一场短时翱翔

  老天的脸说变就变,原本风和日丽,突然云层遮住阳光,天空显得有些阴。还能再次飞行吗?李玉俭看了看天空,凭借经验判断道,“太阳应是暂时被云层遮住,一会还会再出来”。

  与此同时,江滨公园出现两个缓缓升上高空的风筝。“伞翼飞机最怕风筝缠绕”,福建通航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文风看见,大声急道。

  本网记者上前与其沟通,两位“筝友”同意将风筝收起。不过,其中一位王先生无奈道:“线已放出500多米,要想收回,怎么也得三四十分钟”。

  没辙,只得等待。

  功夫不负有心人,约8点35分,拨云见日,风力减弱。8点51分,双人伞翼飞机再次飞向天空,这次飞行任务是航拍老城区文化魅力及北峰新城的变迁。

  这次翱翔,用时33分钟。降落后,梅俊宏说,选择返回,仍是因为空中风力加速明显,机子摇晃得厉害,影响飞行及拍摄效果,对安全也不利。

第三飞

趔趄升空 西湖上空打晃

  昨天下午4点,顺济桥下江滨公园,飞机开始了当天第三次启航。

  有过前一天下午的失败经验,昨天下午的准备工作更加精心,但是,众人依然心存忐忑,因为泉州昨天下午至傍晚的风力似乎不是很稳定,并不太利于双人伞翼飞机的起降。

  果然,起飞时,因为风力不稳定,只见飞机摇摇摆摆,像喝醉了一样趔趄着升空,大家都捏了把汗。

  好在这趟飞行,比较顺利。回来后,记者谢向明说,尽管起飞时的趔趄,让他有点担心,但飞行员梅俊宏有着十五年“零事故”的飞行经验,很镇定,给了他很多信心。说到最害怕的一刻,谢向明说,当他们靠近西湖片区取景时,明显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气流变化,当时还是吓出一身汗。

  梅俊宏解释,因为西湖边上有清源山,当气流遭遇到山体阻隔时,既定的气流会产生变化,所以才会造成机身不稳定。

  不管怎样,一切有惊无险,有经验的飞行员,加上与摄影师两天的磨合,摄影组众人都相信,接下来的航拍,会更加顺利。(本网记者 曾小琴 吴月芳 谢向明 田米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空中看泉州”航拍日记 懂风的人才能真正翱翔天空
下一条:泉州今明天气舒爽多云 24日将迎一股冷空气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