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打造一湾四区多点城市新景
闽南网9月5日讯 2015年,泉州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1%,人均公园绿地12平方米;到2030年,人均公园绿地16平方米。
昨日,泉州市园林管理局发布《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2010~2030)(以下简称《修编》)。提出到2015年,泉州要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到2020年达到国家先进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到2030年则要进入国内生态城市行列。
城市绿地建设,在泉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上被列入九大关注问题之一。现场提出询问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伟明提出,“城市绿地是市民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为确保相关规划的执行,对于侵占、破坏行为应有严格的管理和惩罚措施。”
“一湾四区多点” 架出城市新景观
《修编》范围重点是中心城区,主要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部分街道(镇),以及泉州经济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还有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的部分乡镇。提出中心城区规划“一湾、两核、两江、四山、多园”的网络绿地系统结构。以清源山、紫帽山、安峰山、文笔山作为借景和对景,通过城市道路系统和水系空间,构筑“一湾四区多点”的景观空间结构。
《修编》明确泉州市树仍为刺桐,市花为刺桐花、含笑。城市的基调树种共7种,分别为刺桐、小叶榕、菩提树、白兰花、香樟、木棉、盆架木;骨干树种共30种。
提出5类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包括道路绿地及单位庭院、居住小区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包括卫生隔离绿带、道路防护绿地、滨水防护绿地、沿海防护绿地及高压走廊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其他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风景林地、自然保护区、水体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主题游乐园、生态园及城市绿化隔离带)等。
487株古树名木 划出5米保护圈
就保护绿地,《修编》提出硬性指标。
在山体植被的保护和修复方面,原则上以50米等高线作为山体保护界线,以30米等高线确定山体控制区范围,对已遭到砍伐破坏的区域,进行植被修复。30米等高线以下与城市建设用地接壤的区域,可在避免大量破坏植被的前提下,修建休憩活动设施。
规划晋江、洛阳江在护堤地、堤岸外延100~200米范围,以保护自然河滩地为主,不得进行其他建设;规划城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道等快速干线入境段两侧规划控制50米绿化带,省道两侧规划控制30米绿化带。
《修编》将泉州市区现有第一、二批公布的354株,第三批调查的133株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列入保护规划。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为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5米;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范围为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2米。(本网记者 徐锡思 陈斯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