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打造支路微循环 规划天桥实施“畅通工程”

依托背街小巷分流或设单行道的交通微循环,常常能够使城市道路更加顺畅。目前泉州市多个路段已实行微循环,市民合理绕行可使行车更加便捷。 (资料图片)
在省实施“畅通工程”检查组对2010—2012年泉州市城市道路交通实施“畅通工程”工作的反馈会上,记者了解到,泉州市将在交通节点改造、交通管理措施、交通资源整合盘活等方面真正优化,畅通中心市区的行车环境。
改造一批交通路口
目前,中心市区各交通路口,平面交通流中未能将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有效隔离,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争道抢行的现象时有发生。记者此前在城雕环岛处就发现,路口如果没有执勤人员,常有行人硬闯红灯,这样就与直行车流产生冲突,影响路口车辆通过率。在宝洲街浦西路段,往来于宝洲街的车流量密集,行人、非机动车过马路需求量大,导致车流时常被中断,许多车主和行人也都希望此处能够配套人行过街设施。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目前宝洲街(浦西路段)、温陵路(新车站处)、黎明大学门口都已规划过街人行设施,有望改善上述路口附近的交通情况。此处,针对交通拥堵点,市区还将动工改造一批交通路口。
新门街有望建绿波带
目前,中心市区刺桐路、石狮3条道路上都设置了“绿波”带。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目前正在综合新门街交通流量,考虑设置。
记者了解到,为了畅通道路通行能力,市交巡警支队从去年5月中旬起,在刺桐路实行协调灯控,设置了一路“绿波”。据了解,所谓“绿波”带,即市民如果以40公里/时—50公里/时的车速行驶,第一个路口遇到的是绿灯,此后他在该路每一个路口都能遇到绿灯。
打通断头路实现微循环
在会上,省畅通组专家在实地走访后发现市区部分外围道路利用率不高,提出要充分盘活路网,打通断头路,利用城市支路的交通微循环,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记者了解到,市交巡警支队设施大队已开始对全市的交通组织方式进行一次全面的论证,着手打造中心城区内部道路的微循环系统。
交通微循环,其中又以设置单行道的方式居多,目前,泉州市部分路段及道路已经实行单行道设置,如中山路(涂门街路口至钟楼路口)7时至22时禁止机动车通行(公交车和办理市区中山路临时通行证的车辆除外);中山路(旱闸至涂门街路口),禁止自南往北方向通行;西街禁止自西往东方向通行;崇福路(东街至学府路路口)禁止自北往南方向通行。
计划新增116辆公交车
在调研中,专家也发现随着泉州城区的扩大及公交线路的延长,公交车数还需要增加,以提高公交车分担率。记者了解到,交通部门已规划《优化泉州市中心市区公交线网规划》和《环泉州湾公交发展规划》,正上报市政府等待批复。
目前,泉州市51条公交线路途经中心市区,有875辆公交车为市民服务。市民从中心市区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搭乘、换乘公交车到达除安溪、永春、德化以外的各县(市、区)。随着城东、东海新区的发展,城市东移的脚步加快,往来城区之间的公交线路也由原来的一两条,到如今的十多条。公交部门还将通过“裁弯取直”和“裁长加密”,逐步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网,计划新增公交车116辆,新开通环湾公交线路1条以上,逐步实现环湾客运公交化。(记者 李凯龙 彭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