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入围“东亚文化之都” 以全场最高分当选
8月26日,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终审工作会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市委书记黄少萍率泉州代表团参加终审申报。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泉州以88.92分的全场最高分,在苏州、杭州、青岛、武汉、西安、黄山、济宁、咸阳、桂林等实力强大的初审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泉州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东亚文化之都”是中、日、韩三国在文化领域共同推进务实合作,重点打造的东亚区域文化合作品牌活动。泉州作为当选城市,将在明年以“东亚文化之都”的名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文化部部长蔡武、文化部副部长丁伟、评审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以及首届“东亚文化之都”10个入围城市苏州、杭州、黄山、泉州、青岛、济宁、武汉、桂林、西安、咸阳市代表团等共150余人出席会议。蔡武要求当选城市要再接再厉,从机制上完善城市文化建设,切实做到以文惠民、以文兴城,并辐射周边,继而为全国的城市文化发展起示范作用。他鼓励所有参评城市要通过这次活动,学习经验,交流心得,为城市文化工作提供新思路、好创意。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申报工作主要面向地级市,允许副省级城市参加。申报工作于4月底截止,6月上旬通过专家委员会评选,评选结果最终于昨天正式宣布。
文化部评审专家委员会宣布泉州当选后,黄少萍表示以当选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为新起点,泉州市将按照文化部的要求,设立“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组委会,落实专项保障资金,加快建设泉州图书馆新馆、泉州歌舞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项目,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围绕弘扬“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精神主题,凝聚海内外泉州人民合力,与日、韩当选城市互动,把东亚文化的交流合作、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推向新的高潮,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介绍:
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泉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泉州是福建省的经济中心,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泉州:古代东亚文化交流之都
泉州日前成功入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十大入围城市,社会各界再次将目光投向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什么样的“禀赋”,让泉州再次引起世界性的关注?昨日,记者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听取工作人员有关古城历史的介绍,了解泉州在东亚文化交流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优势。
丰富史料印证泉州地位
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友好往来,是古代中国与东亚文化圈交流的重要城市。公元9世纪前后,泉州与日本、韩国的贸易关系已非同寻常,泉州有大量从韩国和日本进口的货物。
新罗松、新罗参、高丽菜是如今泉州市民口中常见的词汇,不仅如此,还有新罗村、高丽巷、高丽厝、高丽山等耳熟能详的地名。许多人并不知道,此“新罗”“高丽”与古代韩国其实出自一家。泉州与古代韩国即高丽王朝的历史交往源远流长,进而带动了文化交融,出现了许多以“新罗”“高丽”为名的事物和地方。
历史上,泉州与日本、韩国的文化交流是以贸易往来为基础的,丰富的贸易史料留存印证了泉州在东亚文化圈中长期以来的交流中心作用。
泉州与日本最早的文化交往可以追溯到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当时追随这位高僧东渡的十四名弟子中,和尚昙静就来自泉州。在日本大宰府,保留有一份我国宋朝的官方证明文件—公凭,这份公凭见证了泉州客商李充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到日本贸易的历史,也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最完备的宋代贸易凭证。
在宋代,泉州与高丽的贸量往来非常频繁,贸易量很大。整个北宋期间,在中国同高丽的交易中,泉州海商不仅人数最多,商业实力也最为雄厚。《宋史》载:(高丽)王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因贾舶至者,密试其所能,诱以禄仕,或强留之终身。宋代高丽王就曾通过泉州人傅旋来泉求借乐艺等人。
文化往来促成民族融合
在漫长的东亚交流史中,泉州与东亚各国在文化上互通有无,也促成了民族融合。祖籍泉州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就有一半日本血统。
据史料记载,明天启三年(1623)郑芝龙(郑成功之父)为他的舅父黄程运载白糖、奇楠、麝香到日本贩卖,后来娶了平户侯领地的田川七左卫门之女为妻,生下郑成功兄弟。郑氏父子往来于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独占南海贸易,并以此为郑成功抗清的经济基础。郑成功抗清时,每年都派遣许多船只从安海出发,前往长崎进行贸易。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因为有了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做坚实的经济后盾,郑成功才得以完成驱走荷兰人、收复台湾的壮举。
以郑成功为代表的古代泉州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尚武、忠诚的精神,正是泉州与东亚各国相似的海洋文化精髓的契合点,郑成功是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的典型。(泉州晚报记者 尹文丽 游怡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