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版童话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国内首演
高甲戏童话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在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园倾情上演
闽南网8月26日讯 你还记得小学课本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故事吗?如今,它已经以高甲戏的表演形式呈现于舞台。8月25日晚,一出高甲戏童话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在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园倾情上演,这是继今年5月21日,该剧在德国鲁尔区首演成功后,首次在国内登台亮相。此次演出由泉州草根文化公益团体“刺桐会”主办。
高甲戏版童话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由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根据高甲戏的特点倾力改编而成,总时长40分钟。据悉,泉州高甲戏剧团受邀参加德国鲁尔地区文化艺术节,该剧在德国首演时,受到了海外观众的极大关注和赞赏。
昨晚,前往德国演出的原班人马,再次将这出高甲戏版的童话故事展现给观众。戏曲中,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陈娟娟饰演俏皮活泼的小金鱼,黄光荣饰演渔夫、孙碧娥饰演渔婆、吴家松饰演小龙虾、陈江锋饰演龟帅,通过划分角色行当,花旦表现金鱼,老生为渔夫,彩旦是渔婆,丑角演绎龟蟹。贪婪的渔婆无休止地向金鱼提出要求,从最初的清苦到繁华,最终回到贫穷的原点,精湛的表演获得了现场观众的大加赞赏。
74岁的陈老先生平时很喜欢高甲戏,他告诉记者,在小学的时候读过这个故事,60多年了,对故事早已模糊了,重新回顾下,很不错。而用高甲戏来演绎一些故事给少年看,看得懂,能够起到更好的普及效果。同时,戏曲通过这样的方式扩大受众面,就是一种常识受到欢迎。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家长特地带孩子前来观看,有的妈妈甚至边看表演,边给孩子解释故事情节。有的小朋友虽然对故事不是很理解,但对演员们塑造出的金鱼、虾蟹的形象印象深刻,从中也得到了不少认识。
那么,对欧洲童话故事的改编是不是高甲戏在传承上的一次创新呢?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负责人何杰告诉记者,德国之行是泉州高甲戏第一次走出欧洲,是高甲戏,也是高甲戏剧团面向欧洲观众的一次展示。对高甲戏传承而言,这是一种尝试,使高甲戏受到更多青年人的关注和欣赏,这是很有意义的。也有这样一种想法,让高甲戏走进中小学校园。以母语和地方戏曲传承为切入点,也考虑到学生对课本熟悉,他们可以从改编后的另一种方式对戏曲进行欣赏。以这样的形式进入校园,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也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昨晚,晋江掌中木偶剧团也为观众带来《聪明的笨人》、《虎趣》、《大名府》三出传统布袋戏。
相关链接:
高甲戏诞生于明末清初的民间踩街游行中的“宋江戏”,形成于清代,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它的足迹遍布闽南地区及东南亚。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用叙事诗写成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的老太婆总是不满足,向小金鱼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要求。老太婆无休止的追求变成了贪婪,从最初的清苦,继而拥有辉煌与繁华,最终又回到从前。故事告诉人们,追求好的生活处境没有错,但是要适度,过度贪欲的结果必定是一无所获。(闽南网记者 王惠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