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公布第七批市级文保单位 吴氏祖墓家庙群入选

2013-07-25 11:09 来源:闽南网 0

  闽南网7月25日讯 本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1处,并划定了各自的保护范围。其中5处出自鲤城区,6处坐落于泉港区。它们中有中西合璧的明代古墓群,也有见证华侨赤子心的精美建筑,共同见证当地悠久独特的文化。

  歧山社区的黄龙吴氏家庙始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为两落五开间的古朴建筑。

  黄龙吴氏在浮桥是第一大姓。族人吴序凯说,申报文保单位的路走了12年,到现在才圆梦。从2001年开始,吴氏族人陆续准备了许多手写书面材料,将吴氏的祖墓群、家庙祖祠群捆绑申报。

  成为市级文保单位的黄龙吴氏祖墓群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位于坂头社区的一世祖墓、歧山社区的二世祖墓,还有黄石社区的祖姑墓,墓葬风格特别。

  专家评审认为,3座祖墓是研究泉州明代葬俗、明墓建筑规制的重要实物。

  少年时到印尼谋生,蒋报荣和许多华侨一样,一心想着要回故乡起大厝。蒋报荣民居建于1914年,地处常泰街道树兜社区。

  蒋报荣的孙子蒋永发介绍,蒋氏族人有的在清朝顺治年间移居浙江苍南,还有的到东南亚打拼,至今还经营着印尼的咖啡厂、豆腐厂、百货等行业。

  现在这里是联系海内外蒋氏族人的重要纽带。

□相关链接

其余新增市级文保单位

  霞洲妈祖宫:位于鲤城江南街道霞洲社区,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1982年后重修,是联系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的纽带之一。

  泉郡日月太保宫:位于鲤城区海滨街道办事处水门社区,主祀南宋末年赵昰、赵昺两位幼帝;建于元代,东侧护厝为明清社区义学场所。

  郑氏宗祠:位于泉港区峰尾镇峥嵘村。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郑氏多迁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

  出氏翰林第:位于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是泉港为数不多的翰林府邸,记载着蒙古高原民族在东南沿海的由来、生息与辉煌。

  陈庄陈氏祠堂:位于泉港区山腰街道锦塔村陈庄自然村,又名陈徐故居,建于明代洪武年间。

  中共地下党“火花”支部旧址:位于泉港区涂岭镇涂岭村下街,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1949年成立以陈春三为负责人的“火花”支部。

  诚峰刘氏南门祖祠:位于泉港区峰尾镇诚峰村,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名“圣恩堂”。堂主刘国宝,国子监太学生,乾隆丙午年,钦赐《瑞应重熙》匾额,加封黄袍马褂“五代同堂”。

  山腰庄氏古民居:位于泉港区山腰街道埭港村委会石桥自然村,又称“小三房”古民居,清乾隆年间1786年,三座大厝相连,工艺精美。(本网记者 吴月芳 吕波 实习生 钟真真 许雅玲)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男子没钱给孩子买奶粉 超市偷被抓
下一条:酷热来袭街头上演防晒大片 防晒"神器"你值得拥有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