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阿婆读书不到一年 34年痴迷布袋戏能改编剧本
一唱戏,陈月霞便顾盼生辉了起来。
左手文生,右手花旦,一站在布袋戏的舞台后,68岁的陈月霞一下顾盼生辉了起来。开口吟唱,演花旦时,眉眼间尽是娇羞柔情,演文生时,神色间自有一股书生气。
她4岁开始坐在父亲的膝盖上看布袋戏,11岁第一次登台演出,34岁正式以布袋戏养家。34年间,走遍泉州十里八乡,说尽隋唐宋元各朝故事。
她读书不到一年,却自己改编了一本又一本剧本……
前夜听曲第二天就能登台表演
约好在南安罗东的家中采访陈月霞。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她提前从服装厂返家,早早在厅堂边支起一个简易的舞台。陈月霞绑着一条麻花辫,一身青绿色的裙子。
“父亲是布袋戏的老艺人,四五岁的时候,他在乡里摆局,把我抱在膝盖上看戏。”回忆往事,陈月霞记得那是自己和布袋戏最早的接触,也从那时起开始了她和布袋戏的一生情缘。就像11岁那年除夕夜,父亲抱着她,为她讲了《春香闷》的三支曲。第二天,陈月霞就在家门口的广场上,手持木偶,原原本本唱出了那三支曲。那是她第一次登台,甚至还因个头不够高,得在脚下垫一个箱子,但赢得了乡邻的一片赞叹。
可生活,没有按陈月霞希望的方向走。因家境贫寒,18岁那年,陈月霞嫁为人妇,之后开始生儿育女。后来受时代影响,布袋戏难以公开演出,陈月霞就偷偷摸摸演出过几次。直到改革开放,布袋戏终于又可以堂堂正正登台了,陈月霞才和布袋戏再续情缘。
改革开放掌中木偶演遍大泉州
34岁那年,陈月霞成立了南安市罗东红霞掌中木偶剧团。
她开始一个一个拜访会乐器的老艺人,还找到了两位老先生。其中一位偷偷收藏了一些之前没被销毁的木偶,另一位老先生则能够帮忙写剧本,红霞木偶剧团就这样诞生了。
“要表达出每一个角色的喜怒哀乐,用声音传达感情比手中木偶的走动更重要。”陈月霞记得有一次她唱起《程咬金》,唱到母子俩孤苦伶仃、相依为命的时候,台下的老人感动得直抹眼泪。还有一次,她演出喜剧,逗得一个年轻媳妇儿第二天早上想起,还坐在厨房门口傻笑。
这样,陈月霞从南安演到泉州,又演到晋江、石狮、永春等地,走遍了泉州十里八乡。红霞木偶剧团盛极一时,在永春,人们亲切而又充满敬佩地将她的剧团称为“戏虎”、“虎班”。
在各地演出时,他们常常能碰见头发、胡须都花白的老人家,自带一壶好茶,每天晚上守在台下。最多的时候,陈月霞一天同时接下三出大戏,连唱十几个小时,不仅声音哑了,连腿都站得浮肿了。
样样在行改编剧本自己做戏服
这背后,当然是无尽的苦功。很少有人会相信,唱起历朝历代故事便口若悬河的陈月霞,其实连小学一年级都没有念完,但她却能自己改编剧本。
改写剧本的老先生离开剧团后,陈月霞的工作内容又多了一项:改编剧本。她买来一本一本的小说,《穆桂英全传》、《五虎平西》、《杨家将》等,将书随身携带,空闲的时候就翻书,困了就睡觉,醒来继续翻。
“看着看着就会了。眼睛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啊。”陈月霞也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时候以及怎么学会认字的了,“好像学没有上过,可是字认得不少”。她笑呵呵地拿出家中随时放着的一袋又一袋的书和剧本。《大说宋太祖全传》、《诸葛亮》、《包公案》……十来本剧本全是她看完书后改编成闽南语以对话形式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
“一本剧本至少要改三五次才能定下来。演出的时候我得想,怎么样表达才更好。”说起这个,陈月霞很认真。
除了剧本,她还自己动手给木偶做衣服,先是根据形象设计服装,买来布料在上面涂涂画画,有的画龙,有的点缀点花草,再一针一针地缝,小小的一件衣服,做工却颇为繁琐,有时一件得缝上好几天。
“将来不用了,也可以留给儿孙留念。”陈月霞抚摸着手中的木偶说,在她眼中,它们也有着喜怒哀乐和人生经历。
“这是我从父亲手中传承下来的一门技艺,是我这一生最为宝贵和珍惜的。”她没有说爱,但她知道,那是她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她梦中最深的眷恋。(记者 许钹钹 /文 胡彦明 /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