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阳光行动:一天捐款万元 贵州弄团小学教室新添曙光
一点点肉,已经是孩子们非常难得吃上的好菜
村里只有2户人家有电,大多数人只能用篝火照明
闽南网5月27日讯 昨天,10多个小时,14笔银行汇款,10300元,一块砖一片瓦,弄团小学的新教室,又多了希望的曙光。很多人捐了钱,却很低调,说不需要特别的感谢,只要孩子们好过一些就够了,更多的人,连名字都没留。截至昨晚7点,本报的爱心账号上,两日捐款总数已达14200元。
贵州,大雨磅礴,弄团寨进出的必经之路连遇塌方和滑坡,寨子没钱修路。随行的贺老师说,碰上这样的坏天气,只能停课,担心孩子们一不小心就跌落悬崖。寨子里的人没认识多少字,想让孩子读书,有点出息,可现实是残酷的,他们收入微薄,立即拿50元出来都很难,更不要说有更多钱来让孩子深造。
爱心·反响
好心人纷纷汇款
低调称无需感谢
昨天14笔爱心记录中,有不少好心人很低调。
“其实这个也没什么,就是一点小心意,真的不值得你们报道”,市区的丁女士昨天早上打电话过来,知道孩子们的处境后,有点心酸。她想捐3000元,“你也不用跟那些孩子说什么,这些钱也没多少,也不用他们特地来感谢我什么的,只要他们能够过得好一点就够了。”
跟丁女士一样低调的,还有惠安的王先生。昨天早上7点,看到本报报道之后,他就汇来3000元,“也是突然看到报纸才知道,能帮一点是一点吧。”
另外,还有很多通过银行存款而未留下姓名的好心人,我们也同样要向你们说一声感谢,弄团小学新教室的一砖一瓦,都会有你们的爱心烙印在里面。
截至昨晚7时,本报的爱心账号上,两日捐款总数已达14200元。
想起大学曾支教
热心女生来帮忙
昨晚10点多,泉州市区的苏先生打来电话,他很焦急,担心错过,“我打算一对一捐助贵州那边的小孩子,可以吗?”听完记者介绍,他当即表示愿意认捐两名小朋友一年的学杂费,“我以后还想给他们写写信,看看他们的生活过得好不好。”
昨天傍晚,市民黄先生打来电话,“我女儿想帮忙,又不太好意思问,就让我来问一下”。
原来,昨天下午,他的女儿刚度完蜜月回家,看到本报报道,想起大学时,去山区当志愿者的经历。“她以前上学时没钱,现在自己有能力了,就想也来帮帮忙”。父女协商后,决定认捐一个小朋友,“捐助就怕断断续续,对一个小孩子其实很不好,我们希望有始有终,能上学到什么程度,我们就尽量帮”。
弄团·特写
徒步登山进寨子
接连遇塌方滑坡
数日降雨,让进山的路泥泞不堪,几公里泥路,让车子陷了三四回,而一段滑坡,让车子彻底无法前行。一行人徒步登山,两个多小时里,又接连遭遇两次塌方和一次滑坡。这是进出弄团寨的必经之路,根本无钱修补。
贺老师说,寨民的住处,最远的离学校要步行30多分钟。孩子都是一年级到四年级的,一旦刮风下雨,跌落悬崖也无人知晓。所以天气恶劣时,他们只能停课。
十口人挤两小屋
提到收入不言语
走访的第一户,是弄团寨一个边角的老吴一家。他们有8个儿女,一家人挤在两间小屋的四张床铺上。
老吴远远看到数次来访的老潘,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门口,孩子们怯怯地躲在门框和大人背后,对来访者又惊又怕。
他们家的卧室很简单,仅有两张较宽大的地铺,房屋一角还堆放着农具。因为房子是木质结构,墙壁、屋顶处处见光。“一到大雨天,都要找东西去接水。”房子是几年前,他找木头,用一个月时间盖的,因为没钱,一直没法修补。“十个人吃饭都是问题”,提到收入情况,老吴吧嗒着老烟,不再说话了。
全村出菜摆盛宴
过年都很难吃上
在寨子里,仅有的供电是通过山下小溪旁的五个水泵发电的,但电流时强时弱。直至现在,整个村子也仅有弄团小学和两户人家拉上电线。但这两户人家也根本没有电器,顶多只用白炽灯。因为电流过弱,很多灯只能发出暗淡的黄光,无法有效照明。更多的家庭,选择油灯或者生火照明。
大家吃不起肉,也很少放油,但因记者到来,寨子难得摆了几天盛宴。东家拿了一锅黄豆炖肉,西家拿来一份炸鲜鱼……全寨11户村民人人出菜。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所有住户都来一名代表,一轮轮敬酒。
“很少愿意有人来我们这里,你们来了我们太高兴了”,闲谈中,户主们一直说招待不周。但贺老师告诉记者,哪怕逢年过节,大家也很难吃上这样的食物。
寨主称与世隔绝
拿出50元都很难
今年50多岁的龙永生,做了20多年寨主。他只读过一个月小学,歪歪斜斜地可以写出自己的名字。“很多字都是生活里学来的,我根本不认识多少”,龙寨主有些腼腆地说,他能认识30%的汉字,在村里已经算是水平很好的了。
对于寨民的日常收入来源,他回答很简单,就是种田、做苦工。吧嗒着老烟,他想起,寨里杨秀忠的大儿子已经上了初中二年级,算是村里比较有出息的了。
至于为什么要坚持创办弄团小学,聘请老师,龙寨主有自己的想法。他一方面认为,因为自己没上学,所以才要培养孩子;另一方面,孩子应该具备一点基础知识。“我们当然想让孩子出息,但又没有办法让他们继续深造”,龙寨主解释,因为交通不便,村民的鸡鸭、野菜要运出去卖,根本不够运输成本。家长们没有知识,很多人连名字都不会写,到政府部门办事,手续也听不懂,根本没人愿意雇他们去打工。因为超生,孩子们没有户口,外面的学校不会接收,根本没有学校可以升学……“有时一家人一年才花七八百元,如果立即让一家人拿出50元,现在都非常困难。”
【征集令】
给与世隔绝的弄团孩子,盖一间不漏雨的教室,送一个他们从没见过的书包,本报“走进贵州爱心助学”六一特别策划,发起认捐行动,给孩子们送份六一节礼物,一元认捐一片爱心瓦、百元认捐一个爱心书包,三百元则可以满足一个小朋友一年的学杂费用。我们也希望广大爱心人士能够伸出援手,有意者请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或直接将爱心款打入爱心账号,并来电说明捐款用途。
爱心账户:农业银行6228480682908796910
户名:谢亚敏(本报员工)
特别提醒:已向本报爱心账户捐款的热心读者,可拨打本报热线0595-968111,核实捐款明细,本报工作人员将会翔实介绍每一笔爱心款的来源。(贵州特派记者 史国亮 本网记者 张凯航 王金淼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