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温陵十二钗:拈来万物绕指柔 巧夺天工艺家人

2013-05-23 08:46 来源:闽南网 3

  工艺美术类

工艺美术类木雕、石雕、砖雕、泥雕、纸扎、花灯、刺绣、剪纸刻纸、
纸织画、妆糕人、捏泥人、渔船彩绘、壁绘、版画、漆画、泥金线画、书画裱褙、
布雕、佛雕、漆线雕技艺等手工业类木器、铁器、漆器、锡器、
金银器加工技艺、补锅修锁、皮革、竹藤编、缝纫、纺织、酿酒技艺等

日用品类
日用品类花篮、吊篮、箍桶、草席、斗笠编织等工具类水车、秧船、木犁、锄头等农具制作技艺等

食品类
食品类橘红糕、鱼丸、鱼卷、土笋冻、米粉、润饼、绿豆饼等制作技艺

制作竹编
晕黄的灯光下,凌文彬在制作竹编

花灯制作
曹淑贞将彩扎绝活融入花灯制作

妆糕人吸引了小女孩
妆糕人吸引了小女孩

漆线雕技艺挑战耐心
漆线雕技艺挑战耐心

闽南文化大观园】

【钗主本纪】

  吾唤筱巧,生于民间工艺世家,祖上借用工艺之工,以谐音宫为姓。我们家族庞大,2009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泉州仅传统技艺和美术项目有1600多项呢。

  大伙都说,“人如其名”这个词用在我身上算是找对人了,大概是因为,无论是规规矩矩的女红,如飞针走线、花鸟刺绣,还是别出心裁的民间技艺,比如做花灯、捏泥人,我都能拿捏几分。

  “筱巧筱巧,心灵手巧”,温陵一带流传甚广的这句顺口溜,让我成为众人心中的温陵第三钗。较之众前辈,仅会雕虫小技的我,不免惭愧。

  下个月,泉州市博物馆的“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设有我们民间手工艺的专场。为尽钗主之谊,今天,我先带着你,与我家熟络熟络。

读这些书,你可以更了解我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

  《泉州漆线雕》孙秀锦著

  《泉州花灯》黄坚著

  《图说老绝活》矫友田著

  《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鲁道夫.P.霍梅尔(美)著

这些地方,可以触到真实的我

  泉州市艺术馆5楼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品400余件

  泉州市博物馆的“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

  厦门市文化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厦门华侨博物院

世界闽南文化节展情速递

  泉州市博物馆的“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将集中展出漆线雕2件、锡雕2件、永春纸织画2件、李尧宝刻纸5件、漳浦刻纸5件、花灯20个、木偶头20个等。

  9平方米阴暗逼仄的小作坊,一颗不知道亮了多少个夜晚的晕黄灯泡,一堆纤细而凌乱的新鲜竹篾,一双粗糙又灵巧的大手挥舞其间,一件件精美的竹编作品,开始了生命的旅程。

  筱巧为大家描述的这个场景,是民间手工艺中的一门绝活——传统竹编,这个片段,来自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凌文彬的工作室。

  在民间手工艺之家,绝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它代表着独一无二的骄傲,更划定了高超技艺的门槛,随之而来的“后继乏人”现状,是筱巧和家人都特别关注的问题。

  你看这组数据:在泉州现有的24个技艺品种中,脱胎漆器、剧装道具、传统竹编、通草花、彩扎、蓝印花布等技艺,后继乏人,传统竹编,目前登记在案的传承人只有凌文彬一人;新华网去年转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组成员潘鲁生的一篇文章介绍,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的品种陷入濒危状态,甚至已经停产。

  才带着您踏入宫家大门,就将家丑说开了,这实在是因为,在我们民间手工艺之家,保护和传承问题,刻不容缓。

绝活自救,高端及精品市场是个方向

  泉州竹编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宋代以来,竹编是从业人数最多的手工行业之一。上世纪80年代后期,塑料和树脂行业给竹编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没有形成专业化,没有流水线,全部都由一个人完成,量很小,速度很慢。”凌文彬说,从制图设计开始,接着制作模具、劈竹篾、编织,竹编过程冗杂,技术难度大,要培养人才,很难。

  这个难,是民间手工艺之家很多成员共同面对的难题。当一门技艺难以养活一名艺人,而且这门技艺缺乏优良的外部环境、没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时,该如何发展?

  面对这个难,发达国家的传统手工艺一方面向高端艺术市场发展,另一个主要方向是作为显著的文化标志,成为时尚产业、设计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现代产业运作中的一种知识资产来创造价值。

  面对难题,凌文彬首先认清了现状:传统竹编缺乏市场经济的发展空间。他在“改良竹编”上下苦工创新,让竹编不仅可观可赏,还具有实用功能,开拓出一个有需求的精品市场。

  让他欣喜的是,“工艺美术大师带徒授艺补贴”的工作机制已经开始实施了,今年下半年,他或许可以利用政府的这笔补贴,收3名徒弟,传授他一身的竹编技艺。

围炉夜坐,手工艺驻颜得培养传承人

  这几天,宫家的家庭成员们经常围炉夜坐,一大家子人,有取经的,有支招的,气氛好不热闹。作为夜坐会谈记录人,筱巧对花灯支系的驻颜秘籍,最感兴趣。

  泉州闹花灯的习俗是从唐代开始的,千年不衰。闽南语中“灯”和“丁”同音,闹花灯,寓意人丁兴旺。我们都觉得,这美好的寓意,助花灯支系收拢民心达到青春永驻。

  花灯支系正色道:其实,每一代为花灯技艺不遗余力之人,才是驻颜根本。清末,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承父兄技艺,将刻纸技艺应用到料丝灯的造型图案上,创作出精美的刻纸料丝灯;前些年过世的蔡炳汉老师,制作的无骨花灯美轮美奂;现在,泉州花灯涌现出一批传承人。比如,泉州市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传承人——62岁的曹淑贞阿姨,将彩扎绝活融入传统花灯,作品远销美国、中东、东南亚等地。

  如今,曹阿姨还挑起了传承人的责任,每周到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系、鲤城区实验小学,教学生们制作花灯。“传承是一份责任。一想起那么多年轻人喜欢这门艺术,还愿意学,我就开心。”

  “传承人”三字,撑起了花灯支系千年不衰的青春。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这是民间手工艺发展必须考虑的重头戏。

专一的爱,给散落天涯的技艺一个家

泉州的漆线雕技艺,是中原佛雕技艺的延续和发展。漆线雕技艺是近代才作为独立工艺品种进入到民间手工艺之家的,但它的成长风生水起——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的孙秀锦对漆线雕一支颇有研究,她介绍,泉州很多地方都有佛雕漆线雕艺人,台商投资区张坂镇还有很多漆线雕的工厂;惠安、南安、晋江、永春、鲤城、德化等地,有专门的漆线雕生产基地。

  在张坂镇,这门技艺已初步走向产业化发展。张坂镇分管工业生产的庄副镇长说,这里已经成为闽南地区最大的漆线雕工艺品生产制作基地,纯属漆线雕厂及作坊就近50家。

  “专门的生产基地”和“产业化发展”,吸引了筱巧的注意力,这两个关键词,极大地解决了民间手工艺发展存在的分散经营、设计和营销能力不足、经济发展空间有限,及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不足等问题。

民间手工艺多数具有“难开发、易复制”的特点,产业化生产实践难度大,但可以考虑抱团的力量,以专门的生产基地,明确制作分工,细化传承重任,筱巧相信——

  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活动预告

闽南文化节邀您微访谈

  6月16日,由文化部参与主办的第二届世界闽南文化节将在泉州举行。想知道本届闽南文化节有什么好玩的活动吗?或者您想为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出谋划策,都欢迎今天下午3点到4点,参与由新浪泉州和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共同发起的“微观闽南韵博联世界情”微访谈。

  微访谈特邀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组委会常务副主任龚万全(@闽南同城会),与闽南文化专家、华大文学院教授王建设(@华大王建设),与您互动。

  您可以现在就登录新浪微博,查找话题“#世界闽南文化节#”,或关注微博“@新浪泉州”、“@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提前发布您的问题,也可以在微访谈进行期间,参与现场互动。

一起来秀

身边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博大精深,涵盖范围之广,融入生活之深,令言语苍白。本报推出特别策划“温陵十二钗”,拟以虚拟钗主,介绍闽文化的十二大类:陶瓷文化、茶文化、先贤思想、海洋文化、南少林武术、南音南戏、人生礼俗、宗教信仰、闽南语文化、民间工艺、宗族文化、南建筑文化等。

  亲爱的读者,身边有啥好玩有趣的闽南文化现象及物件,你来秀;有啥令你困惑的闽南文化形式及器质,我来帮。欢迎拨打968111或新浪微博@海峡都市报闽南版,与我们分享。

家族世系谱

  泉州现有24个艺种,工艺制品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此外,厦门珠绣、蔡氏漆线雕、嘉庚瓦、农民画、漆艺、影雕等,漳州木版年画、木偶雕刻、漳浦剪纸、华安玉雕、八宝印泥、“蔡福美”传统制鼓、黄金漆画、剪瓷雕、“庆源号”彩绸等,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网记者 张帆 吴月芳 谢向明 田米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丰泽环卫所拟建5座爱心休息站 沿街商铺可提供免费加水
下一条:丰泽交警车驾管搬新址 明起停止对外服务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