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企业、单位冠名捐建休息站 为环卫工遮风避雨
泉州普贤路上,一名环卫工在大桥下躲雨休息片刻
闽南网5月17日讯 昨天的暴雨,打乱了不少路人的心。当你匆匆地走在路上,或坐在车里,是否留意到,环卫工人们仍在雨中清扫垃圾,无处避雨?
爱心不分大小,给环卫工人建一个休息站需花费1.5万元,欢迎爱心企业、单位冠名捐建。昨天,海西公益联盟加盟本报活动,许多市民看到本报的爱心报道后,虽无能力认捐一整个休息站,但仍汇了笔爱心款,表达一份心意。
本报现已开通爱心账号:6228480682908796910(开户行:农业银行,户名:谢亚敏),若汇款,请注明“爱心款”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为确保公开、透明,您的每一份爱心款,都将逐一在报纸上体现。如果您能为环卫工人提供一个歇脚的休息点,也欢迎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届时,将统一制作标志牌,统一张贴,让这份爱心传递。
“遇上冬天,水很快就凉了,喝了胃受不了”
时友章,59岁,杜阿姨,60岁,都是河南人,当环卫工两年多
昨日下午4时许,江滨南路上,时友章夫妻俩正停在路边歇脚。因为下雨天台阶湿,杜阿姨只能将就坐着,无处躲雨。夫妻俩来泉州两年多了,租住在浮桥延陵社区。
每天7点,夫妻俩就得踩着环卫车到江滨南路清扫,下雨天是最难清扫的,顶着雨,浑身湿漉漉的。路旁的树还常掉叶子,“今天已经扫3次了,现在仍是满地落叶”。时友章说,尽管如此,还得扫干净,“咱是干活儿人”。夫妻俩说,工资加起来不到3000块,平时日子过得十分节俭,一个月生活费不到700元,有限的工资要攒起来,留给孩子们。
提到吃饭喝水问题,时友章无奈地说,每天上班起得早,没时间吃早饭,就把水和早餐带上,等有空的时候吃。但遇上冬天,水很快就凉了,不喝渴得慌,喝了胃受不了。“要是能有那样的休息站就太好啦!”
“下雨天常无处避雨,有时会到工地里躲雨”
陈秀珍,47岁,泉州桥南人,当环卫工四五年
昨日上午11点30分许,正下着雨,泉州洛江区万兴路上,出现一个身披红色雨衣、踩着环卫车的身影。行至垃圾桶旁时,她停下车,捡起路面上的垃圾袋。每天,她都要在这条路上清扫近10个小时,因轮班,有时凌晨3点就得出门。
“附近有工地在施工,所以有很多土渣粉尘,扫起来很费劲,下雨天常无处避雨,有时会到工地里躲雨。”陈秀珍的脸上挂着水珠,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仔细一看,她的帽子上还别着两朵花。花是她路边捡来的,她说干活时经常流汗,垃圾也很臭,花的香味可以赶走臭味。
陈秀珍有时也会自己带水、带吃的,休息时就在路边树阴下站一会儿,可要是遇到冬天,吃的喝的很快就凉了。“要是有个休息站能喝水、热饭,那真是太好了!”
副市长李建辉
善待环卫工是城市文明的体现
昨天下午,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上,副市长李建辉特别强调要提高环卫工福利待遇。
他举了上海的例子,在上海,除了高级人才外,环卫工也能入上海户口,这说明城市善待环卫工人。目前,泉州市环卫工人待遇偏低,善待环卫工,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体现。同时,去年夏天,个别区为环卫工建设休息站的模式很好,但各地进度不一。希望接下来各级政府能够尽快兑现“五险一金”承诺,解决环卫工的后顾之忧。
泉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林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委、市政府重视环卫工福利待遇问题,组织多部门进行调研,落实“五险一金”,为环卫工人建休息站也是落实福利待遇的一种有效举措。
泉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王天祥则表示,目前各级政府已将办理“五险一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鼓励有条件的政府多建些环卫工人休息站。
【爱心互动】
海西公益联盟帮忙 对接爱心企业
了解本报的活动后,海西公益联盟立即加盟,并在官方微博上发出倡议:“呼吁爱心企业为环卫工人建休息站,一座城市的美丽离不开环卫工,让我们献一份爱心,帮助城市的这群美丽使者。”
海西公益联盟负责人傅永顺表示,将会发挥公益联盟的力量,帮忙对接爱心企业。
餐厅服务员
捐献爱心款
昨日,看到本报关于环卫工的报道后,马小姐打来电话,想献出一份爱心。马小姐是湖北人,现在泉州市区一家餐厅上班。“平时看到环卫工人清扫马路,觉得他们很辛苦。自己虽然无法捐赠一个休息站,但愿意为休息站添砖加瓦。”她表示,会通过本报的爱心账号,汇进自己的一点心意。
□征集令
如果您觉得哪里适合建环卫工人“爱心休息站”,欢迎您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举荐。如果您愿意为建设“爱心休息站”献一份爱心,欢迎您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本报已开通爱心账号:6228480682908796910(开户行:农业银行,户名:谢亚敏),汇款时请注明“爱心款”,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为确保公开、透明,您的每一份爱心和款项,都将逐一在报纸上体现。
泉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环卫工人休息站占地面积不需要太大,大约6平方米就可以满足;考虑到环卫工的需求,休息站一般要靠近繁华主干道,还要是可以配备水电的地方。同时呼吁:如果暂时没有条件设置休息站,沿街商家或单位,可以开放传达室或一个空间,暂时为一线环卫工人解决休息点问题。(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斯红 陈丽娟 苏碧蓉 黄谨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