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委昨召开先进城市发展经验学习会 取经6城市
闽南网5月4日讯 学习先进,对标找差。昨天上午,泉州市委召开先进城市发展经验学习会,总结“增强忧患意识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活动阶段性成果。
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说:“近年来,我们把全国先进城市作为泉州发展的标杆,每年安排学习考察活动,并作为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的主要方法。为此,我们选择了天津、上海、杭州、厦门、温州、绍兴等六个城市作为考察的重点。”
会上,泉州市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金融办等四个部门负责人分别就各自领域,如何学习借鉴国内6个先进城市经验,做了专题报告。
黄少萍表示,忧患大讨论中梳理出的25个重点课题中,已有21个完成初稿。市委、市政府把抓好今年发展作为检验大讨论活动的成效的重要标准,一季度全市GDP、公共财政等指标均好于去年同期,实现开门红。
出席昨日会议的还有市领导郑新聪、陈海基、杨俊峰、周银芳、沈耀钦、许昆贞、翁祖根、陈庆宗、林伯前、付朝阳等。
对标找差:要转型要创新
为何选这6个城市?
黄少萍:主要是考虑这些城市的转型发展经验和成效比较突出。
具体原因有四:
1.城市整体发展水平高,已经达到小康的标准,发展后劲比较足。
2.城市转型升级进入了新的阶段,都选择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的重点,并取得较大的突破。
3.创新驱动、深入实施。这些城市已经进入依靠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驱动、发展的阶段,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明显超过全国水平。
4.体制改革取得较大的突破。这些地区都有许多国字号、省级综合改革的牌子,这几年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把国家政策转化为具体的项目,先行先试,取得突破。
产业创新
国字号招牌应更开放
昨天会上,市长郑新聪提出,要学习这6座城市集中力量推进产业链核心、基础、关键环节的创新,并通过产业传导机制,力促二产高端化、三产现代化。
他说,泉州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台商投资区,但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国家级平台效应。这些国字号招牌都应当有更高的追求,以全球视野和更为开放的胸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集聚更多的资源要素,使之成为招商选资的主战场。
推动印染行业高端化
产业发展
绍兴以“民营经济为主、第二产业为主、轻纺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与泉州类似,特别是纺织业是绍兴的“母亲产业”,去年的产值达2923亿元。全球每年有四分之一的面料在此成交,与全国近一半的纺织企业建立了产销关系。
郑新聪说,泉州市纺织服装业也有超过1500亿元的规模,但各方面差距还比较明显。他要求,除了要进一步做大提升石狮服装城外,还要加快国际轻纺城、国际鞋纺城等专业市场建设步伐。另外,绍兴通过推进印染行业转型升级,带动整个纺织业发展水平提升。泉州也要加快印染集控区改造建设步伐,推动印染行业高端化、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建首个国家级科研院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以天津为例。该市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国家级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24个。该市还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建立企业培育数据库,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等举措,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泉州市科技局局长颜志煌介绍,泉州市这几年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财政科技收入仅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十分之一。公共服务平台和人才建设相当滞后,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按照计划,今年,泉州市计划投入36亿元,建设137个科技创新平台,特别是首个国家级科研院所——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装备制造研究所已经获批。另外,泉州市科技局已拟定出《泉州市培育“科技小巨人”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已报泉州市政府。
着力打开“两个通道”
金融改革
目前,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城市建立了以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的地方性金融体系,各类金融机构较为齐全,金融机构总部也最为集中。作为全国首个金改区,温州首创每天发布“温州指数”,及时反映民间融资市场资金价格趋势和波动情况。
泉州也将形成自己的金改模板。泉州市金融办建议,除了用好用足政策外,泉州要将重点放在打开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推动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来泉州设立分支机构、区域总部。
未来,泉州可探索把泉州银行、农商行、农信社增资扩股作为吸引民资进入金融领域的突破口,并向上争取和探索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或提高民资在村镇银行的占股比例,鼓励做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
网友十问:“泉州,你被谁遗忘?”
2万字网帖引书记关注!
昨天会上,黄少萍还特别提到一篇名为《泉州,你被谁遗忘》的帖文。这一帖子长达2万多字。黄少萍评价,这篇帖子对泉州文化积淀充满感情,许多建议提得十分中肯,很值得我们关注、吸纳。她要求,目前,泉州正进行中的25个重点专题调研,可以将这一帖子的意见、建议吸纳进来。
记者了解到,帖子的作者名为王蔚明,在深圳工作,因工作的原因多次来往泉州,在逛泉州小街巷中,流连于泉州的美,文章应运而生。在帖子的开篇,他这样写道:“除了对泉州经济发展上的景仰,更多的感觉则是对这个城市的遗憾和惋惜,所以有了这个念头,为这个城市写一点自己的感觉和希望。”
老泉州,新起点——资源如何变现为市场?
1泉州最大的问题在于一直躺在“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本上一厢情愿。泉州还停留在最原始的资源阶段。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不仅仅要资源、要市场运作、要产业体系,更要关注如何塑造整个城市的形象,靠综合实力去赢得地位。
老师傅,新学徒——政府如何学习品牌营销?
2面对省内外城市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泉州的城市品牌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泉州,实在该放开嗓门“吆喝”,好好补一补城市品牌这一课了。
东泉州,西厦门——城市精神如何成为竞争力?
3对于那些靠着“爱拼才会赢”获得今日成就的企业家来说,泉州会比厦门更有吸引力。在泉、厦之争中,塑造泉州独有的城市精神内涵,可以成为泉州的“大杀器”。
老城市,新价值——城市价值如何运营提升?
4城市运营,就是从政府出发,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建设和人文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运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老故事,新包装——泉州如何创新城市营销?
5相较于很多城市大手笔在央视砸广告,泉州未必有这种投入,也未必需要这么做。像上海等城市这样大手笔在纽约时代广场砸广告毕竟不是常态,城市推广更需要巧实力。
大泉州,小泉州——文化认同如何成就大泉州?
6泉州是典型的“弱中心城市下多点并发”发展模式。穷爸爸,富儿子——这是泉州与晋江、石狮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令泉州政府苦恼的一个问题。
出路或许在于建设、共享一个大泉州文化品牌,共建大泉州城市品牌。共享资源、平台、品牌。将来在所有宣传、公关和对外活动中,统一形象、统一标志、统一提法,打统一的“城市名片”,突出大泉州的城市群概念。
老城市,新发现——泉州魅力如何释放?
7写在文章里的泉州很美,但这些文字很少有机会被大众看到,没有几个去旅行的人还有时间去百度这些东西,即便看到,到了泉州,他们也找不到书中描绘的美。
泉州的美在哪里?泉州应该展示什么给外人?
好风景,低收益——清源山如何培养营销力?
8对比国内很多景区,清源山的问题在于不懂得经营、推销自己。产品单一、缺乏对产品的挖掘和包装、缺少营销、缺乏整合。
清源山只是泉州旅游的一个缩影,在开元寺、崇武古城、清水岩等地方,一样都是这种现状。
如今,旅游消费从参观模式到体验模式转化,游客不再满足于当个看客,他们是“文化解读者”、“故事印证者”、“游戏体验者”。如何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如何增加景区的磁力,让游客流连忘返,去而复归?
老城区,新天地——古城如何创出新天地?
9西街、聚宝街、青龙巷,这些比起成都宽窄巷子更具内涵和价值,开元寺、东西塔、西街这些加起来,比新天地更具条件,却没有得到好的开发利用,实在可惜。老城区核心地带的修整优化,再引入现代营销手法,这样的泉州古城,你能想象出它有多美吗?
前有福、厦,后有追兵——泉州如何继续领跑?
10现在,对于泉州城市而言,面临的挑战是产业转型升级和引入新兴产业所带来的挑战。
目前泉州企业面临的或者正在经历的第三次调整,即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投资新兴产业很可能是在泉州之外的更发达的城市完成。(N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丽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