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义士赖金土三赴地震灾区 预计今天中午到达
赖金土(中)赴雅安,表示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添乱
2008年5月31日,本报独家报道赖金土徒步发钱
2008年汶川地震,本报记者李贤斌(中)随赖金土赈灾
赖金土重返玉树,本报2011年4月11日至16日连续报道
2011年,本报记者陈邵珣(左二)与赖金土赴玉树
闽南网4月22日讯 晋江义士赖金土再次出发了。
昨天上午9点多,作为晋江青年志愿者协会翔鹰服务队队长,他带着队员陈浩和刘海波,开着自家车辆前往雅安,预计今天中午到达。这次,他带着个人帐篷、安全帽和干粮等简易物资。到达后,他将与驻在雅安的翔鹰服务队30多名队员会合,“先进入灾区看看,回头将与晋江方面联系,再进行对口支援”。
昨天上午10点40分,途中停车休息,他发了一条微博:“雅安,离晋江2200公里,我们来了,不会添乱,只愿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会添堵,服从安排!”很快,网友“@西米捞雪”就在微博上和他联系,称灾区婴幼儿奶粉和女性用品等紧缺,希望他能筹备一些。
知道本报特派记者正在现场,一路联系,他不停叮嘱记者注意余震的威力。今日起,本报记者将跟随赖金土走进部分灾民家中赈灾。
义士之路
本报独家见证徒步发放28万元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赖金土没有多想,就拎着和朋友凑起来的28万元巨款,徒步行走在四川受灾严重的偏远农村,挨家挨户分发给最困难的人。
他在灾区呆了20天,冒着余震的危险,走了19个村庄,步行200多公里。白天吃泡面啃干粮,晚上寄宿帐篷。
他给钱没统一的标准,看到特别困难的、孤寡老人或失去亲人的小孩,他会给得特别大方些。一般情况下,也就给个三五百。在灾区发钱的第五天,泉州一位朋友给他打电话,问他怎么还没发完。他回答:“钱要发完很容易,但要发到最需要的人手上,需要耐心和毅力。”
当时,本报记者和他一起行走,亲眼目睹了他的热心和负责。
5月31日,本报独家报道了赖金土的义举,在全国引起轰动。当时,很多媒体和他联系采访,他担心影响发钱进度,一一婉拒。
每到一处,总有人希望赖金土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他都没给,而是回答:“我只是福建泉州的一名志愿者。”他不希望对方一直记着欠他一份情,因为钱不是他一个人的。
发起全省行动助灾区度过寒冬
2008年11月中旬,听说灾区面临过冬物资紧缺问题,赖金土开展了一场“暖冬行动”。经媒体报道,迅速成为全省性行动。短短一个月,募捐到各类过冬棉被、衣物10多万件,为6万多人次灾区群众解决了过冬问题。
在四川,他收集了急需帮助的孤儿和失学儿童名单,然后借助翔鹰志愿者服务平台进行结对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曾说:“我也想专心做生意,但我停不下来。”回来后,他常想起灾区的一幕幕,倒塌的房屋、渴望的眼神……他觉得“身体很辛苦,内心很快乐。”
为了铭记再出发在本报连载日记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震后32小时,赖金土就赶到灾区,趁黄金72小时救人,并在本报独家连载灾区日记。
在玉树8天,他没有刷过牙、没洗过脸。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他裹着棉袄睡了三晚地板,连续四餐没东西吃。最多的一天,他和志愿者们一上午救出15人,其中12个活着,让他十分兴奋。
有了汶川的经验,他和团队成员先是救人,然后是发物资,最后是调查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小孩名单。
从玉树回来,接受本报专访时,他直言,这次仍要亲历,是为了铭记。“说实话,看着被救出的同胞在你面前闭上眼,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时刻铭记灾难,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地震周年与本报重走灾区
2011年4月,玉树地震周年,本报记者和赖金土一起重返灾区。
这一年来,他一直借助志愿者服务平台,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对灾区的孤儿和困难儿童进行点对点帮扶。“但有些小孩至今都没有人来代养,让我觉得很愧疚。”这是他再次去玉树最重要的原因。那里,他至少“认领”了60位贫困儿童。
“所以我要坚强,我要用自己最后一口气去完成所有人的理想。汶川让我心痛,玉树让我痛心。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活下去,在高原明珠之上让那一棵玉树开花结果。”这是当地小学生唱的歌谣,本报记者听到此处,差点落泪。而这,也让赖金土的善行更有力量。
义士传
赖金土,晋江商人,热血男儿。
2008,汶川地震,义士前行,徒步20天,携款28万,亲手分发。义举暖心,撼动全国,网友大赞,独行侠也。年末闻讯,灾区过冬,急需物资。振臂一呼,媒体响应,闽川连心,全民行动。
2010,玉树地震,36小时后,已在灾区。高原8天,徒手救人,卧地缺食,无怨无悔。一周年时,牵挂孩童,再赴灾区,结对帮扶。
雅安又震,义士难安,再次上路,传播大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