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贝类肥美季节 泉州有中小贝“suā lá”你会写吗?

肥美的沙蜊上市了,买点回家解馋吧。
在泉州,有种小型贝类颇受欢迎,泉州人管它叫“suālá”。农历三四月份,正是这种贝类肥美的季节,市区各大菜市场开始陆续出现它们的身影。爱吃的人不少,可是很少人知道它怎么写,用普通话怎么读。记者请教了华侨大学文学院王建设教授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在王建设和几位学者整理的《闽南方言大词典》里,这种家常贝类叫做“沙蜊”,“这两个字,是从闽南语发音音译过来的,我们在普通话里没有找到它的对应词语,有一种解释可能是,普通话源自北方方言,而这种贝类在北方没有或者很少。”
老泉州人都知道,“新桥溪的沙蜊,浮桥的凤尾鱼,金鸡旱闸的河鳗”,而新桥溪就在新桥社区一带。
新桥溪沙蜊 炒着当零嘴吃
“新桥溪其实指的是晋江下游,旧顺济桥、富美古渡口一带,因旧顺济桥俗称新桥,大家就习惯称之新桥溪。”社区书记郭毓锋解释,新桥溪并非指溪流,而是晋江的一段。
过去,这里淤泥少,水质好,沙蜊不仅个头大,而且没有土腥味,鲜美异常,久而久之,新桥溪沙蜊就打出名声,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嘴馋了,买点炒好放着,当瓜子零嘴吃,以前年轻时经常一次吃一斤多。”家住万寿路的阿霞婆告诉记者,没通自来水的年代,家里煮饭的水都是从江里打的,运气好的话,打水的时候能摸到沙蜊,“高兴得觉得打水都不是苦差事了”。
现在市面上真正的新桥溪沙蜊已经很少了,“近十年来,江里的淤泥多起来,没有沙只有土的环境下,沙蜊产量少了,质量也没以前好了。”社区65岁的黄阿伯捞沙近20年。趁着白天退潮时候出船,不到2个小时,多的时候,黄阿伯能有五十来斤收获,少了也可能有十来斤。只是黄阿伯一个人太辛苦,去年老伴就不让他做了。
砍砍价 10元能买2斤中个儿的
最近吃沙蜊正当时,新桥社区附近的沙蜊,大个儿的一斤8元,中个儿的一斤6元,小个儿的一斤5元。很多人倾向于砍砍价,花10元买2斤中个儿的。
什么样的沙蜊真正产自新桥溪?正在买沙蜊的邱先生支招说,正宗的新桥溪沙蜊要底厚唇薄,颜色青灰而非偏黑。对于邱先生提到的辨认方法,卖沙蜊的江师傅说:“沙蜊颜色较黑是因为生长环境淤泥多,唇薄的话,是由于水流顺畅,沙蜊经常被打磨导致。”
沙蜊的做法很简单:热锅下油,放姜片,姜出味后,下沙蜊爆炒,放点酱油、盐,喜欢的话,起锅前放蒜头,蒜可以起到杀菌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