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北峰潘山唐五代官府建筑遗址 揭开古建筑谜团

2013-04-10 10:08 来源:闽南网 0

“招贤”寻宝图

韩偓墓前歪头的石将军
韩偓墓前歪头的石将军

在古驿道旁的招贤井
在古驿道旁的招贤井

  闽南网4月10日讯 泉州北峰潘山唐五代官府建筑遗址的发现,为古城泉州研究再添佐证。昨天,记者从泉州市博物馆获悉,博物馆将把古遗址初步发掘情况上报文化主管部门及泉州市政府,待确定保护方案后,进一步揭开古建筑谜团。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表示,泉州唐朝以前的建筑遗址是首次被发现,潘山古建筑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可为泉州早期建筑勾勒出更加具体的轮廓。我们邀请了古建筑专家梳理了闽南建筑已知脉络,并为疑为招贤院址的潘山古建筑遗址制作了一幅“招贤”寻宝图,一起去看看吧。

闽南建筑脉络图

宋代以前古建筑几乎绝迹

  因为石料易保存,如今我们所见的唐宋以前的古建筑仅剩石塔、石桥、码头、墓葬了。

公式

  “江南四大古建筑”福州华林寺、莆田三清殿、福州罗源陈太尉宫、宁波保国寺,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建筑宫庙。其中,莆田三清殿与闽南建筑最有关联,古代莆田县一度隶属泉州地区,如今仍是近邻。三清殿仍保存宋代建筑风格,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姚洪峰认为,从三清殿可以窥探宋时闽南建筑的样式。

公式

惠安黄氏沈厝古厝群

刘望海故居

公式

明末清初

晋江施琅故居

公式

清中期

南安中宪第

公式

清末民初

官商大宅仍多有遗存

  在泉州,现在能看到的古建筑几乎全是明朝以来到民国初年所建。

  清末民国初年,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泉州西街宋文圃宅等开始出现西式的建筑元素,比如鱼尾狮、水泥彩花地砖、印度象等。

“招贤”寻宝图

  前天,多名考古专家初步判定,北峰潘山挖掘出的建筑遗址,或许就是当年的招贤院。

  招贤院是唐末五代时,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招揽中原避难的公卿名士之所,曾吸引了韩偓、王涤、崔道融等大批名士。

  对丰州片区文史颇有研究的王赞成介绍,根据史料记载,唐末五代的招贤院,到了宋元时成巡检司(类似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后来逐渐荒废。

  泉州文库办杨清江说,当年,文人墨客齐聚招贤院,闲时吟诗作对,战时运筹帷幄、出谋划策,随着文人的聚集,招贤院成了闽南文化发源地,藏着闽南文化的根。

  “招贤”寻宝图,邀您一起走进旧时繁荣的“招贤”胜地,寻找闽南文化之根。

接待处:招贤院

  “院内筑有馆舍,供吟诗论文住宿;有亭轩水榭,供赏景凭眺……”这是南安《丰州志》中,关于招贤院的描写。

  杨清江介绍,招贤院就像是招待所,但更豪华一些,是别墅体的招待所,专门接待中原的文人官员。当年三王入闽后,招揽来的中原才俊,就相当于智囊团。

  在我们的寻宝图里,姑且把它当作接待处吧。

藏宝点:韩偓墓

  清末,韩偓墓地遭盗,如今南安丰州镇环山村杏田葵山上的韩偓墓葬,据说是民国时曾振仲等名士依原状重修的。墓前有一尊歪头看远处的石将军。据说,当年好友傅实为韩偓料理后事时在他的墓旁选好了墓地,特意叫石匠打造石将军歪头看着傅实的墓。

  相传,韩偓10岁就能即席赋诗送给他的姨夫李商隐,李商隐曾赞他的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偓被后人称为“一代诗宗”。

红地毯:招贤桥

  招贤桥在现在的黄龙大桥旁。据80岁的潘山人潘秀南介绍,招贤桥上百米长,桥面上最大的花岗岩石板长6.5米、宽0.55米、厚0.45米。桥头立着一块石碑,碑记正中写着“招贤桥”三个大字,旁边是“大明天启乙巳年花月重修”。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造北渠时,招贤桥被拆。6.5米长的桥板被运到招贤井驿道旁,被厝边当成石凳子。

  打开寻宝之旅,这算是一块招贤纳士的红地毯。相传,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桥上竖旗招贤,摆了八仙桌,放一碗清水、一面镜子、一把秤、一把宝剑……第四天,秀才陈永华猜出“反清复明”的哑谜,并投奔郑成功。

藏宝点:招贤塔

  招贤桥往丰州方向约30米,还有一座招贤塔。潘老伯印象中,招贤塔有几层楼高,塔是四角塔,塔壁上贴着观音、十八罗汉等佛像,还刻有经文,塔尖处还有四角形的经幢,经幢有七个圆圈。

  可惜的是,造北渠时,招贤塔被拆掉了,所以,这个藏宝点,只剩追忆。(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林继学 黄谨 实习生 苏文标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17岁小伙通宵后错把泉州当台州 昏睡27小时仍在泉州
下一条:记录“十二月泉州” 善变的四月天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