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多地出台“金改”方案 让民间资本阳光化

泉州的中小企业超过13万家
去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通过《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泉州成为继温州、珠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个金融改革试验区。
目前,泉州 “金改”目标已定——— “服务实体经济”。其中,具体操作中的思路之一是,让民间资本通过安全的“闸门”,流向“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石狮市、晋江市等地已经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背景:中小企业融资乱象
泉州市被誉为“民营经济特区”。2012年,全市拥有各类民营企业13万多家,拥有亿元企业1500多家,中国驰名商标90多件,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拥有上市公司近80家,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然而,超过13万家的中小企业,与银行产生信贷关系的竟不足25%,其余75%的中小企业,都是依靠其他途径解决融资问题,导致乱象丛生。
去年12月27日,本报曾报道了泉州南安一名被高利贷缠身的小企业老板吴先生的“尴尬”。他为了企业生存,借过7个人的高利贷共计320万元,几年来本金已经基本还完,但还欠着这些人717万元的高利贷利息。目前,他被其中6个债主告到南安市法院要求还款。这种情况是政府、企业、债主都不希望看到的。
因此,有别于温州和珠三角,泉州“金改”方案的最大特色是明确了“实体经济”指向。
专家:民间资本应阳光化
事实上,泉州民间资本的 “家底丰厚”。石狮市一银行负责人对导报记者说:“石狮市居民在本行存款500万元以上的不计其数。”据有关部门大概统计,目前泉州民间资金有4000亿元左右,如果加上国内外泉籍资金,超过万亿元。
“这么多钱,一直是‘暗流’涌动,如何让这些钱在阳光下流动,助力实体经济,正是泉州金融改革试验的空间所在。”泉州市独立经济学者方启雄说。
业界表示,巨额的民间资本,通过金改试验从地下变为地上,风险防范至关重要。导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泉州工商、税务、海关和公检法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标准不统一,没有汇集到一起,而人行现有的征信系统,有时用起来也有障碍。
措施:多举措规范民间融资
日前,泉州市委、市政府已批准成立一个专门的金融管理局,将此作为“第二银监局”,重点就是构建泉州的信用体系,让各部门和单位都能共享共用的信息平台,政府与信贷双方都能有效、方便地识别风险,彻底打破“信息孤岛”现状。
据媒体报道,在规范发展民间融资项目中,泉州市已经新批小额贷款公司12家、正式开业9家;在扩大直接投资规模项目中,30家企业发行区域集优债融资20亿元,已通过中债公司复核;泉州市股权投融资服务中心已挂牌成立,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泉州运营中心筹建进展顺利,有望近期挂牌运营。
目标:为中小企业“输血”
为了让民间资本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目前,泉州市多县(市)已经出台了“金改”的具体实施方案。
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方面,石狮市率先出台了可抵押权“模板”,将实行渔船、海域使用权、林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可抵押贷款,以及“回批地”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房产可抵押贷款的模式,适时考虑设立国资控股融资性担保公司,不断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管理和服务,降低民间融资风险。探索把地方国资控股小贷公司升格为村镇银行,推动民间资本阳光化,将民间资本安全地注入到中小企业内。
晋江市《建设海峡西岸金融改革创新先导示范区工作方案》也开始实施。方案提出,晋江力争到2014年完成海峡西岸最具特色的金融改革创新先导示范区,多渠道、多层次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资金需求。(记者 宋军营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