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将我们定为贫困村”报料失实 报料人身份成谜
Flash: “求求你不要再把我们定位贫困村”报料失实
闽南网讯 村干部想申请扶贫,但有村民却发出了“求求你不要再把我们定为贫困村”的呼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3月20日,网友“苏志勇1982”在闽南网(www.hdmnw.com)的“我要报料”版块发帖报料。他自称苏志勇,是安溪县长坑乡珍田村的村民。他所在的珍田村并不贫穷,无论从交通、经济或是环境上来说,在全县中都是处于较好的,村里只有800米角落的道路没有水泥硬化。这个名叫苏志勇的报料人在帖子中声称村领导申请扶贫“醉翁之意不在酒”,实则是为了中饱私囊。
为了做进一步了解,闽南网记者走访了珍田村,还原事实真相。
村民:村里没有水泥路 每个人都支持修路
地势偏远的长坑乡共有24个自然村,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差。报料人在帖子中声称,全村只有800米的道路没有水泥硬化,基础设施已经很不错了。但闽南网记者到珍田村居民聚集地进行了实地走访。记者发现全村的道路都是土路,唯一一条水泥路是省道308。
珍田村村民苏良坤以种茶为生,“我们村没有水泥路,出入都是走小路。我不清楚扶贫的项目,但是说要修路,我觉得每个人都很支持。如果路修不成,我们会觉得很可惜。”
在珍田村生活了32年的苏先生种茶近十年,他告诉闽南网记者,他不清楚扶贫项目,但说到修路,他表示支持:“我们村只有一条土路,很难走。”
村书记:申请基础设施扶贫 修村道为群众做些事
安溪县长坑乡珍田村的村书记苏志川向闽南网记者介绍,珍田村人口有1230人,现居人口有800多人。以前是以制造棺材为生,后来不景气,在前几年,开始以种茶为主要收入来源。在2003年,该村成立了珍田村茶业合作社,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茶。珍田村茶业合作社聘请专家专门讲课、指导,茶叶质量有所提高,一年靠秋茶收入,每家每户差不多有几万块到十万块左右,平均下来,每户村民每个月有4千块的收入。
苏志川从2006开始在该村村民委员会工作,担任过村民委员会主任、村书记,至今已经7年了。对于今年申请县级扶贫,他解释,申请扶贫有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基础设施的扶贫,另一种是群众扶贫。珍田村申请的是基础设施扶贫。
“珍田村的村财收入为零,村里的土地承包给每家每户,村民是自主收入。村民委员会的开销仅靠上级拨款,我只能向县里申请基础设施的扶贫。去年9月份,村里换届选举,我就有打算申请扶贫修建的村道,为群众做些事。”苏志川和闽南网记者说起申请扶贫的原因。记者还了解到,目前,该村已经提交申请,但尚未获批。
安溪县长坑乡人大主席张炳灿表示,致富要先修路,今年珍田村的目标是针对村道进行改造、硬化。“每年茶季一到,采茶、运茶、卖茶相当不便。路不平又窄,一到下雨天,路面很泥泞,群众苦不堪言。”张炳灿激动地说。
张炳灿告诉闽南网记者,报料人用该村村民苏志勇的名字冒名报料,还信访到县长信箱,报料情况不属实,会让公安部门介入调查。
报料人身份成谜 真正的苏志勇现身
闽南网记者在接到报料线索后,和报料人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了多次接触。报料人一直以“苏志勇”的名字自居,声称自己的家庭住址在安溪珍田阁茶厂。在出发前往安溪当天,记者和报料人取得联系,对方表示,如果闽南网记者愿意到茶厂二楼采访他,他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内幕资料”。但当闽南网记者赶到对方所提及的地方时,却只见到两个年迈的老人家。这两个老人家是苏志勇的父亲和叔叔。
苏父在听完闽南网记者讲述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说:“我们二楼没有人,我儿子苏志勇也不在乡里。他这几年一直在县里做生意,逢年过节才会回来。家里只有和他叔叔两个人。”苏父的回答令闽南网记者感到困惑,闽南网记者随即拨打了报料人的电话,但对方的电话已处于关机状态。
为了辨别真伪,比对了报料人提供的电话、身份证号码,皆发现报料人的资料和真正的苏志勇大相径庭。闽南网记者通过张炳灿联系了真正的苏志勇,立刻连线苏志勇。“这条线索绝对不是我报料的,大多数的时候,我都在县城,而且我对村里修路这件事情非常支持。如果有需要,我还愿意为村里修路出点钱,尽点绵薄之力。”苏志勇在电话这样告诉记者。对于出现这种情况,苏父推测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儿子的生意越做越大,遭人妒忌。
当天晚上9点,闽南网记者再次拨打报料人的手机,但对方都处于关机状态,无法取得联系。直至截稿前,闽南网记者仍无法和报料人进行面对面的核实。(闽南网记者 魏珊 陈玉玲 王金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