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阿婆回家再受拒绝 心灰意冷回养老院
杨阿婆终于见到了思念已久的女儿(右),可是女儿的家仍不愿接纳她
去年10月起本报曾作连续报道
面对家人的冷落,老人一言不发
闽南网3月24日讯 “家是回不去了,让我回养老院吧。”
前天,一直念叨着要回家的杨素香老人终于来到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曾林村,见到了思念已久的女儿。然而,现实却让她寒了心。
女婿说,家里穷,没钱供养她。
外孙说,老人会生病,就算有每月550元的五保户费用也不够。
女儿说,家里人都要打工,没有时间留在家里照顾老人。
去年,老人在泉州流浪了两个月,当记者找到老人的女儿陈娜丽一家时,他们便是类似的说法。
昨日凌晨,老人被连夜送回了南安雪峰山庄养老院。
女婿还是那句老话:我们没钱供养她
前天上午10时30分许,杨素香老人回到了阔别将近半年的曾林村。车一停下来,她就快步走向自己的家。
外孙媳妇小谢开的门,女儿、女婿、外孙都不在家。
杨素香一言不发,背靠在墙上,这里看看,那里望望。
最早回家的是女婿陈水沛,他还是那句老话:“我们没有钱供养她。”
这个家并不富裕。陈娜丽靠捡破烂为生,每月收入300多元;丈夫做小工,一个月1000多元;儿子陈华在企业上班,一个月2000多元;家里有个孙子要养。
女儿皱着眉头说:没有时间照顾老人
南安市水头镇民政办工作人员提出可以每月给老人550元五保户费用后,陈水沛在同意接收证明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然而,外孙陈华回家后,却担心“老人会生病,一个月550元怎么够”?
女儿陈娜丽站在一旁,皱着眉头,轻声说,“我们3个人都要打工,没有时间照顾老人,我们不在家的时候,老人会跑出去”。
听着这些话,杨素香忍不住潸然泪下,踉跄着离开了家,跑到村路口一棵龙眼树下的垃圾堆里,一屁股坐了下去。
陈娜丽打来一碗稀饭,盛些花菜,端过来给她:“这是稀饭,你吃吧。”
杨素香扭过头去:“我很难过,我吃不下去。”
10多分钟后,陈娜丽再次端着稀饭过来,杨素香还是不吃,她说:“就当没有养过你这个女儿。”
女儿端着稀饭走了,杨素香再次泪如雨下。
老人心灰意冷:还是让我回养老院吧
此前,据邻居介绍,陈娜丽和母亲关系不错。去年年初,老人就从养老院跑出去流浪。刚开始,陈娜丽到附近找了好几次都没找到,哭得不行。后来隔一两个月,老人会到她家看她,住一个晚上就走。那些时候陈娜丽就不干活,陪着母亲聊天,买东西给她吃。不过老人偶尔也会犯糊涂。之前她说自己有6个儿子,但其实只有陈娜丽这么一个女儿。
这天下午5时许,老人又不见了,陈娜丽在外面跑了近一个小时,才在2公里外的曾林村路山头找到她。
记者赶到时,看到杨素香站在路边,陈娜丽在一旁拉着母亲的手。
“你们从哪里将老人送过来,就将老人送回哪里去。”见老人找到了,外孙陈华丢下这句话,骑着摩托车往回走了。陈娜丽犹豫了一番,也离开了。
一整天没有吃东西的老人,接过路边小店老板的一杯开水,蹲在路边喝了一口,瑟瑟发抖地对记者说:“家是回不去了,让我回雪峰山庄养老院吧。”
昨日凌晨零时许,南安市水头镇民政办的工作人员将杨素香接回了雪峰山庄养老院,费用仍由政府来承担。
【记者手记】养老院里需要亲情的温暖
南安水头镇民政办工作人员张先生说,作为老人唯一的亲人,根据《婚姻法》规定,陈娜丽有赡养老人的义务。
倘若,陈娜丽真的如此困难,不得不将老人送到养老院,那又该如何让老人在那里住得舒心呢?
南安市雪峰山庄养老院院长苏金清告诉我们,养老院里目前共有121位老人,除了18位孤寡老人外,其余均是子女安置在那里的。养老院的生活十分有规律,还有良好的医疗条件,24小时大夫值班,让老人居能安身。
孤寡老人,除养老院的护工照料外,在这里他们大都还能找到志趣相同的伙伴,不容易感觉孤单。
而对于其他老人来说,亲情才是最大的温暖。养老院里有电话,儿女和老人可以随时联系。有些子女经常来看望老人,也会将老人接回家,或者带出去游玩。
此前,陈娜丽曾说过,希望能将母亲安置到附近的养老院,她好常去看望。可因为老人没有厦门当地户口,只能被送回南安雪峰山庄养老院。
昨日上午,外孙陈华表示,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会和母亲一起去南安看望老人。
希望这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养老院里,也需要亲情的温暖。(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俞志村 黄谨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