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兄弟哥修车弟补鞋 自食其力讨生活
生意冷清,张明送、张明祖兄弟日子过得很拮据
第三站
东湖街道尚园小区助老助残
54岁的张明送和52岁的张明祖是一对残疾兄弟。
兄弟俩都是聋哑人,弟弟情况更严重,双脚残疾、无法行走。
尽管这样,命运却没让他们屈服。十几年来,兄弟俩靠着自己的双手过日子,哥哥修车,弟弟补鞋。
可是,因为拆迁,客流量少了,生意也越来越淡,生活的担子似乎也越来越重。
如果你也想帮助这对兄弟的话,就多关顾一下他们的小摊点吧。
身残志坚修车补鞋过日子
泉州市区尚园小区门前的一条小路边上,有两间铁皮屋,一大一小,已经十几年了。
大的是一间修车铺,维修工人只有张明送;小的是个补鞋摊,摊主是张明祖。
每天早晨8点多,哥俩就开门迎客了。因为聋哑,他们跟客人沟通起来有不小障碍,但这并不影响工作。
张明送的修车铺要大一些,除了修电动车、自行车外,还提供配锁的业务。客人的车出了毛病,只要简单比划一下,张明送都能熟练地心领神会,开始动手检查维修。如果实在听不懂,他还会拿出笔和纸,让客人把要求写下来。
张明祖的补鞋摊就隔着2米远,虽然不大,但工具都很齐全,墙上还挂着几个破轮胎,那是用来补鞋底的,这样补的鞋都很耐穿。平时,张明祖就坐在店门口补鞋,街坊邻居谁的鞋子破了,基本上都会来找张明祖。“他人很老实,给少点他不会计较,给多了他还不敢要。”邻居的张阿姨说,张明祖补的鞋很耐穿,价格也公道。
因为拆迁赔偿,张明送和张明祖都从原来的村里搬进了尚园小区,所以“上下班”很方便。每天,两人都会忙到傍晚6点才回家。除了雨天外,十几年来都是如此。
生意冷清日子过得很拮据
尽管每天劳累,但生活依然不怎么尽如人意。
“生意不好,收入非常少。”张延玲是他们的长嫂,她说,有的客人来找张明送修车,还会嫌贵。可能是因为聋哑,不懂行情。“有时候有人需要帮忙搬重物,也会请他去帮忙,一次二三十元。”
张明祖的生意则更冷清了,有时候一天下来都没有一个人来找他补鞋。张明祖用拐杖敲一敲门口的方凳,意思是常常坐着没事干。“现在很多人鞋子破了就扔,哪里还会来缝缝补补的呀!”张延玲也很忧心。
几年前,附近的部分房屋拆迁,来这里修车和补鞋的人也少了许多。张延玲说,张明送修车一个月也只能收入两三百元,而张明祖就更少了,有时候甚至一百元都不到。
“根本很难过生活,弟弟有低保,每个月300多元,哥哥就没有低保。”张延玲说,要不是平时这些亲戚接济,真不知道哥俩怎么过。
张明送和张明祖一共有5个兄弟姐妹,张明送排老二,张明祖排老三。张明送有个聋哑的妻子,儿子去年结了婚;张明祖没有结婚,但他收养了一个养女,养育了25年,也在去年嫁人了。
“现在他们的儿女都成家立业,生活算是稍微轻松了,但还是希望他们过得更好些。”张延玲说,也不知道大家能提供什么帮助,如果有人的车要修、鞋要补,那就来找这两个兄弟吧!(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张帆 李秋云 吕波 实习生 苏文标 刘清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