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坠楼幼教专家疾呼 别让6岁以下孩子离开你的视线
闽南网3月8日讯 看似安全的1.2米阳台护栏,却没能守护住5岁男童的生命。记者昨日从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获悉,一年来泉州市区共发生6起儿童坠楼事件,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起。
联想到常见诸报端的儿童坠楼事件,以及长春“3·4”婴儿遇害案,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雅芳教授倍感心痛,她向广大家长发出疾呼:“别让6岁以下的孩子,离开你的视线。”
【事件】
阳台上喊姐姐男童不慎坠楼
“小孩放学回家,发现姐姐还没回来,阳台护栏较高,于是在客厅搬上塑料凳子到阳台上,踩上凳子,看到他姐姐已经进入小区,叫了一声‘姐姐’,随后不慎坠楼。小孩的死因材料整理完毕,尸体火化手续正在办理中。”昨日早上,“海西捕快”——丰泽派出所副所长黄国清,在微博上更新了小亮(化名)事件的最新进展。
小亮的悲剧,也引来了网友一片惋惜。不少微博网友在哀悼之余,也表达出对儿童安全的担忧,微博网友“Vency_khun”说:“孩子没有危险意识,家长要多留心。”网友“吴钟鸿”说:“忠告有孩子的朋友们,请记住任何时刻都必须谨慎,多为孩子安全考虑。”
记者昨日从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获悉,从2012年3月至今年2月,仅泉州市区就发生6起儿童坠楼事件,平均每2个月就有一起。据市急救指挥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儿童坠楼事件中,孩子大多“凶多吉少”,一些孩子从高层住宅坠下后,即使有电线等物缓冲,最终也是重伤。
【建议】
划出家中重点地带让孩子远离危险区
“悲剧的发生,关键是家长的看护不到位。特别是6岁以下的孩子,不应离开家长的视线。”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雅芳教授痛心地说,对于幼儿坠楼等室内意外事件,家长应树立安全意识,划出家中危险的“重点地带”。
“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即3至6岁的孩子,对死亡、危险没有清晰认识,与成年人看待环境的角度不同,好奇是他们的首要心理。”陈雅芳认为,成年人不在意或认为安全的家中角落,有些对于孩子来说则是很危险的“重点地带”,应让孩子远离。
陈雅芳还举例说,浴室中与窗户临近的浴缸、阳台的花盆和桌椅、放在角落的热水瓶,对于孩子来说都很危险,这些东西在幼儿眼中可能是攀爬通道甚至是玩具。
幼儿教育保护为先注意孩子的好奇心
陈雅芳教授认为,在幼教过程中,应当遵从“保教合一、保护为先”的原则。
“年轻父母常抱着幼儿在阳台看风景,认为有助孩子视力发展,认识事物,能够满足孩子的好奇,这是非常错误的。”陈教授说,实际上,幼儿在阳台远望看不清远处,反而会激起幼儿的好奇和模仿心理,在家长疏忽之时,孩子就会独自攀爬阳台,发生意外。
陈教授认为,年轻父母带幼儿也应记住“保教”之中,保护为先的原则。“与带孩子在阳台远望相对应,我们鼓励家长带着孩子走下高层住宅,到小区、大自然里去玩耍,多和其他同龄孩子玩耍,只要在父母视线中,跑一跑、跳一跳是很好的。”
防盗护栏影响消防横杆较少可防攀爬
有网友建议,应加装防盗护栏防止小孩坠楼。对此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讲师杨念民介绍,此行为有违消防规定;如有安装,为防坠楼,建议护栏以垂直的金属条为主,较少的横杆有助于防止孩子攀爬出现意外。
据介绍,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定,7层以下住宅,阳台护栏高度不低于1050毫米;7层以上住宅,护栏高度不低于1100毫米,这一标准是以幼儿园年龄段幼儿攀爬能力为参考的。杨念民说,目前市面上的商品住宅,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阳台护栏高度一般都在1200毫米以上。
福建医科大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的曾主任介绍,儿童的关节、软组织等比成年人软很多,看上去孩子身体比防盗护栏间距大,但是还是能钻过去,所以即使有防盗护栏也要留心护栏的间距。
【链接】
近两年泉州儿童坠楼事件簿
1.2011年7月13日晚,晋江市池店镇御辇村,一名3岁女童在父母皆在屋内的情况下,仍从一民宅5楼坠下,被2楼墙外电线阻挡后头部着地,重伤。
2.2011年7月28日,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崇宏街,一个5岁的男孩,母亲外出买菜时,在窗边看电视,从四楼窗户坠下,多处骨折。
3.2011年9月25日,泉州市区九一街电脑城附近一幢民宅,一名两岁小男孩在奶奶出门买菜的时候,被邻居发现头卡3楼防盗网,幸被一名路过老伯爬上二楼托住,才躲过一劫。
4.2011年10月9日,泉州市区泉州市区崇福路红梅社区,一名5岁男童因父母不在家中,睡醒后寻找父母,从五楼阳台坠下重伤。
5.去年6月27日晚,安溪县茶都交易市场,一名6岁男童观看就读幼儿园组织的文艺汇演时,在母亲未留意的情况下,从距离地面约10米的礼堂窗台坠落重伤。
6.去年8月7日下午,石狮市区湖滨路山顶巷,一名6岁女童因双亲外出工作,不慎从居民楼7楼坠亡。
7.去年8月27日,在德化龙浔镇瓷城花园小区,一名单独在家的5岁女童,被邻居发现身子“钻出”防盗网,头部卡在阳台防盗护栏中,幸得多名“托举哥”相救,小女孩最终才平安无事。(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涂传之 张凯航 田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