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名碑1:1拓本首次亮相福建 闽台缘博物馆三楼免费展出

2013-01-31 11:58 来源:闽南网 0

李隆基抄写的《孝经》
李隆基抄写的《孝经》,为避先祖名号,“民”字故意不写全

张旭的《肚痛帖》全文
张旭的《肚痛帖》全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泉州和西安两地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布展
泉州和西安两地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布展

  闽南网1月31日讯 泉州书法爱好者们有福了,米芾、柳公权、苏轼、黄庭坚、颜真卿等历代书法名家石碑拓本将首次在泉州公开展出!此次展出的拓本是从石碑真迹中,按1:1比例复制,比书本印刷的碑帖更加真实。2月1日起至3月1日,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三楼东侧展厅内,免费向公众开放。

  这次拓本展全称“墨石经典西安碑林博物馆名碑拓本展”,是中国书法家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创作培训基地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一次高层次文化交流活动。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以碑林和文庙古建筑群为基础而建立的专题博物馆。现藏有从秦汉至近代碑刻4000余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据介绍,从2008年开始,拓本展先后在韩国首尔博物馆、台湾中台山博物馆等展出,本次是在福建的首展。在泉州参展的精品从秦代到清代共81件、67组作品,昨天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布展,本报记者率先探营。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谢清海书记说,展览正值春节元宵期间,展出名碑拓本可让日渐浓厚的泉州书画氛围和北方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交流。

看名家力作:零距离欣赏更真切

  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兵告诉记者,与大家买到的书法字帖、碑帖不同,书籍是从拓本上影印缩小而得,对字的表现有一定的局限,而此次展出的是1:1的原碑帖拓本,可以清楚地还原书法本来的面貌。

  平时这些国宝级的石碑真迹被保护在室内的玻璃罩下,还用防震钢架固定,要拓一次石碑是很难的事情。再有,古代石碑不宜经常反复拓,否则石碑上的字迹会愈加模糊,对石碑本身会有影响,所以即使是拓本也是严格控制数量的。

  “墨石经典西安碑林博物馆名碑拓本展”中,随便一幅拓本作者和作品的名字可能都会吓你一跳。比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迴元观钟楼铭》;颜真卿所书《多宝塔感应碑》;僧智永写的《智永真草千字文》;还有米芾四屏、黄庭坚诗等。

看帝王将相:善书者不乏其人

  此次来泉州展出的还有历代帝王和名将的碑石拓本,比如李世民(唐太宗)、李治(高宗)、李隆基(玄宗)、赵佶(宋徽宗)、玄烨(康熙)的书法风格。

  杨兵介绍,从拓本中足见历代帝王喜好的字体不同,比如唐天宝四年(745年)李隆基所书的《石台孝经碑》,就能展现唐代隶书的典范风格,而在唐代其实是楷书大行其道之时。细看李隆基抄写的《孝经》,你会发现有些字故意少一笔,其实是为了避讳先祖的名号以示敬重,从细微之处可观中国传统文化。宋徽宗的《大观圣作之碑》中,您还能看到著名的“瘦金体”。

  还有许多曾经辅佐帝王的名将,他们曾经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书法也别具风格。比如此次展出秦丞相李斯所书的《峄山刻石》,石碑两面的文字均有展出。杨兵介绍,因为秦代统一文字,所以李斯的书法堪称“篆书鼻祖”。

看文人幽默:肚痛琐事亦成文

  昨天布展过程中,一则仅6行共30字的狂草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张名为《肚痛帖》的拓本,源于唐中期苏州人史称“草圣”的张旭。上面文字说的是某日张旭肚子不舒服,不知是冷热所致……仅仅是“草圣”生活中的一件琐事都能成文立碑,并让世人赞叹其书法如行云流水,不得不佩服古代文人的幽默感。

  据介绍,《肚痛帖》是张旭的代表作,是狂放大胆书风的代表。从刻帖中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田米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州东湖公园来神兽 蛇年集体大拜年
下一条:3名团伙专盗豪车连夜逃 3小时后在泉州被擒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