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世小伙三度跳江寻死 最后一次不幸“如愿”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时隔一个多月,浮桥派出所的民警再次见到了他。这次“见面”,双方已经不需要对话,方式也更为残酷:认尸。
他死了。身体冷冰冰的,被江水泡到肿胀不堪,但这都遮掩不了他的年轻。前晚7时许,“他”从晋江流域金山公园段的水面浮上来,经浮桥派出所民警现场辨识确认:没错,是他,一个执著于轻生的小伙子,南安霞美人陈某超。
陈某超曾给浮桥派出所民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6月10日,陈某超喝下白酒,割破手腕,跳下笋江桥,随后被民警所救。在那之前,他还在上海跳过黄浦江,所幸也被当地群众救下(详见本报6月11日A2版报道)。
20岁的陈某超,染红发,光膀子,有文身,外貌特征明显,上次被民警救起后,他曾在浮桥派出所里用头撞墙,放声哭喊,闹得不可开交。
【目击】 三天前
过路阿姨说:他假意听人劝却兀自跳了江
回放:“为什么要救我,我想死,命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一个多月前,记者在浮桥派出所见到刚被救下来的陈某超时,他正在反怪民警救他。
7月18日下午,泉州冬泳协会会员陈阿姨来到笋江公园古渡头附近,准备下水游泳。她看见陈某超正通过石阶走入水中。
“小伙子,你要做什么?”见他衣着完整,陈阿姨很奇怪。
“游泳。”
“穿着衣服怎么游啊?”
“你们可以游,我为什么不能?”
隐约觉着陈某超有轻生的念头,陈阿姨便先放下救生圈,对他好言相劝。“我告诉他,没有过不去的坎,他横了我一眼,又要往前走,我‘威胁’他,再不回岸上,我就报警。”如此劝了10多分钟,陈某超上岸,坐了下来。
“如果我多跟他讲一会,或许他就不会死了。”陈阿姨很自责,她以为陈某超“没事了”,就自行下水游泳,但刚游到20米外,一回头,陈某超不见了,岸上,不少人在帮忙呼救。
时值退潮,上游放水,水流湍急,尽管人们扔出了救生圈,一切已经来不及,陈某超“没”了。
【探因】 一个月前
三叔说:侄儿是为爱寻死 我曾为此骂过他
回放:“我觉得我很可笑。”上次被救后,陈某超向记者讲述自己对前女友不能忘怀的感情,一直用头撞墙。
陈某超的三叔至今不愿相信,他这个侄儿会死。他说,陈某超水性其实很好。
“还是为了那个贵州女孩。”三叔说,侄儿经常和他提起一个贵州女孩张某,说爱她很深,一定要和她在一起。出事的前几天,侄儿告诉他,自己被张某叫到浮桥,然后来了十几个男的,让陈某超放手,否则就要教训他。“究竟有没有被打,我就不清楚了。”三叔说,或许是这个事情,让侄儿下定了要死的心。
6月18日下午,陈某超的三叔正和几个朋友喝酒,突然接到侄儿的电话,“他对我说,如果他死了,让我随便买个棺材,把他埋了。”因为陈某超以前有过多次类似的举动,喝了酒的三叔,把侄儿狠狠骂了一通。
“他是那种惹不起的人,你要是惹他了,他肯定要还回去。”三叔说,陈某超在理发店当学徒时,有次帮客人洗头,因为力道太重,客人抱怨了几句,他差点跟客人打架。
【回忆】 昨天
父亲说:他在家中最受宠 自己不懂得珍惜
回放:陈某超曾告诉记者,自己是被从小抱养的,和家人感情一般。“我想到大城市闯荡,身上没钱,也没有人支持我。”
陈某超的家是一栋3层高的小楼,十几年前盖起来的。“当年能盖个房子,在农村里面,算是不错的了。”在二楼的客厅,用玻璃墙隔出了个小单间,原本是陈某超的卧室,陈父说,“他不高兴,说家人都睡房间,就他睡客厅,后来我们就又腾出来一个房间给他。”
陈父说,家里重男轻女,他和妻子生下4个女儿后,从外省人手里抱养了刚出生不久的陈某超。“唯一的儿子,我们很疼他,但他从小性格就不好,顽皮。”初中没读完,陈某超就离开了学校,到社会上厮混。十五六岁时,陈某超经常找人借钱,抢劫勒索学校学生,一度让陈父和妻子在村里抬不起头。
“他要是想干正事,我当然会给他钱。”陈父说,陈某超平时很挥霍,烟酒都用贵的。他在石狮、晋江多个理发店工作过,每月1000多元工资总不够他花。后来他说要去上海闯天地,可他的性格,到那儿跟谁都处不了。
6月10日晚回家后,陈某超摘掉手上的纱布,在村里到处闲逛,当村里人问他为何不包扎伤口,他就说没钱了,有些人实在看不下去,就主动拿钱给他。“我就说了他,可没用,他反过来威胁说要打我。”
□编后 N葭廿
珍惜生命
我有一个老师,她的父亲英年早逝。临终时留下一句话: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番话于我,是永远烙在脑海里的一种人生观:珍惜生命。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什么?对陈某超来说,可能是财富、地位、爱情,或所谓的被重视。可是,如果没有生命,他所在乎的那些,其实都是虚空。
不要因为一次或几次的失意与失败,就自暴自弃,厌世倦生。静下心来想想,人降生了,笑着,哭着,战斗、伤害、喜悦、悲伤、憎恶、爱,一切都只是刹那的过程,只有生命于己,才是最真实的,最必要的,是“万事”的前提。
活着多好。只有活着,才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爱自己爱的人,讨厌自己讨厌的人。好多事等着我们去做,好多未知等着我们去发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生命呢?
死,只需一时的勇气;生,却需一世的信心。(本网记者 陈邵珣 尤燕姿 吕波 实习生 张凯航 通讯员 吴燕秋 长旺/制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