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从107种到143种的回归 生态泉州湾候鸟新家园

2012-11-01 10:04 来源:泉州晚报 0

泉州湾河口湿地成为候鸟的绿色家园 (陈紫玄 摄)

  以泉州湾河口为主体,东至秀涂内侧与石湖内侧连线以内水域,南至蚶江水头,西至泉州晋江大桥,北至惠安陈坝村……这片面积达7000多公顷的土地,不仅是我们生息的家园,更被自然赋予了另一重特殊身份——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它是全球水鸟迁徙的重要歇脚地和繁殖地,被国际鸟盟列为中国的重点鸟区。近年来,随着泉州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正成为南来北往候鸟们的温馨家园。

  保护区共统计到鸟类143种

  作为我国亚热带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泉州湾河口湿地基本位于候鸟的迁徙路上,泉州湾鸟类特别是湿地鸟类中大多数属于长距离跨国迁徙的候鸟。据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介绍,其中《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有75种,占全部中日共同保护协定种数225种的33.33%;《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有44种,占全部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种数81种的54.32%。

  自去年10月起到今年9月,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联合福建师范大学专家,采用样点观测法和样线观测法对保护区范围内的鸟类资源进行了监测。

  “我们选取了保护区范围内的6个样点,以每月1至2次的频率对鸟类进行监测,共统计到鸟类143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9种,省重点保护鸟类21种。”主持这次监测工作的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友铃介绍说,1月、5月以及8至9月是泉州湾鸟类数量的高峰期,主要原因分别是由于冬候鸟在泉州湾过冬,前往北方繁殖的旅鸟在保护区过境,以及夏候鸟的繁殖结束。

  鸟类种类和数量均呈上升趋势

  令人高兴的是,数据显示,本次监测统计到的143种鸟类,比1988至1999年间四次调查记录的107种鸟类多出了36种。其中新发现的鸟类有63种,鸟类种类和数量均呈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白鹭、池鹭等夏候鸟中有一部分留在泉州湾河口湿地成为留鸟,终年常见;而一些冬候鸟如苍鹭已经证实在泉州湾繁殖;有些旅鸟如红脚鹬选择在泉州湾河口湿地过冬。”陈友铃说,监测结果说明泉州湾河口湿地是迁徙鸟类重要的过冬场所,而繁殖鸟(留鸟和夏候鸟)占总种数近半,则显示了泉州湾河口湿地是鸟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保护区保护力度加大,人们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为干扰的减少,鸟类的居留型会产生变化,留在泉州湾保护区过冬过夏的鸟种类数量会增多。”陈友铃认为,由于分布在泉州湾保护区外围的鸟类以后活动可能会进入泉州湾保护区内,可以预测今后的调查还将发现更多的水鸟。

  泉州湾湿地已达国际重要湿地意义标准

  记者了解到,根据《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一片湿地只要经常支持某个水鸟品种或亚种数量达到其总量的1%,就应被视为具有国际重要性地位,而拥有受威胁鸟种的地区应当受到重视和保护。

  当前,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鸟类数量中,达到国际重要湿地1%标准的鸟类有3种,分别是白腰杓鹬、三趾鹬和黑嘴鸥。其中黑嘴鸥的最大种群个体数量超过1%标准的5.04倍,种群数量较大。“在过去的记录中,1997年1月曾在洛阳江口发现4只黑嘴鸥,1997年12月曾在泉州湾后渚发现了黑嘴鸥2只。而本次调查共观察到750只黑嘴鸥,在后渚滩涂发现最大种群数达428只,足以表明泉州湾湿地是受胁鸟种黑嘴鸥重要的越冬地。”陈友铃说,就水鸟多样性分布来说,泉州湾湿地已经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意义标准。

  更令人期待的是,市人大常委会刚刚通过关于《泉州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决议,提出泉州要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市。今后,临海的晋江、石狮、洛江和丰泽、泉港、南安、惠安等县(市、区)将重点建设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到2015年,泉州将建成生态结构稳定、防护功能强大的沿海绿色屏障。届时,泉州湾河口湿地将以更加生态宜居的面貌,成为人类和鸟类和谐相处、生息与共的美好家园。 (记者 朱娟娟 通讯员 陈若海)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州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出租车
下一条:泉州首个智能变电站投运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