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添福分享古城传说:“国舅”后裔守着最完整的厝

闽南网   2016-12-01 10:08

说起自家老宅的历史,粘添福充满了自豪

说起自家老宅的历史,粘添福充满了自豪

  老宅旁曾经热闹的奇仕妈宫

  粘添福的爷爷和父亲都是送侨批的,曾告诉过他,当时他们长途跋涉,送信到泉州城各个角落,有时甚至要徒步走到洪濑去。父亲是个寡言之人,但跟他分享过紧挨着他家的奇仕妈宫,曾经有多热闹。

  “奇仕妈”是泉州人对临水三夫人的称呼。北宋时台魁巷巷口曾有“奇仕坊”,因此得名。谁家要求子,或希望孩子好养育,就会来这里焚香祈祷,因此香火总是很旺。

  粘添福的父亲告诉过他,每年正月十五、十月十五,是奇仕妈的“生日”,人们会组织巡游。有名望的人骑着白马,穿着礼服,戴着大花招摇过市,跟着奇仕妈神像到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巡游一番。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摆香案迎接。年节里,奇仕妈宫旁边的戏台也很热闹,人们在这里“搬嘉礼”(闽南语,意为演木偶戏)。戏台不大,总是挤满了附近的孩子们。

  后来遇上特殊年代,奇仕妈宫逐渐荒废。直到今年5月2日下午2点多,因白蚁腐蚀木构件、经受不住风雨洗礼的奇仕妈宫屋顶最终倒塌。那声音久久回响在粘添福耳朵里,就好像是一个年代的终结。

  守护东塔畔隔着围墙的风景

  粘添福说,他不清楚祖上何时来到台魁巷居住,只知道自己出生时便在这里,原本三进的大厝还有护厝,但他自懂事起就没见过护厝的样子。“据说我们家大厝是砚台的形状,而旁边的开元寺东西塔是两支笔。”粘添福自豪地说,如果祖上不是读书人,何来这样的说法?

  粘添福和母亲、妻子住在老宅的最后一进。如果不是每天勤于打理,也许那方石碑会一直埋于厨房地下。

  “我舍不得离开老房子,如果没人住,没人打理,房子就会老朽得更快。”粘添福说,前两进房子属于堂亲,如今租给别人了。他们家那部分总共修过两次,基本上能用的原材料,还是尽量使用。“你看房间的门槛,有36厘米高呢!”粘添福开玩笑道,“门槛高”说的应该就是这样的官式大厝吧。

  对于老宅的养护,粘添福很有心得:“老宅得防潮,没事的时候门窗尽量开着透气,潮湿的木头最容易长白蚁。”他觉得,老宅是先人的托付,一定要尽心守护。燕尾脊、出砖入石、简约的明代风格石阶,粘家古厝,已成为东塔畔隔着围墙的风景。(海都记者 吴月芳 王金淼 文/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聚焦“一轴串多点、各村有特色”定位 磁灶
  • 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活力 晋江市场主体总
  • 石狮:60名特派员将奔赴基层赋能乡村文化振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