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市建设管理年:云谷在一次次拆迁中华丽转身
坪山路周边如今是个大工地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对于云谷社区的居民来说,最近几十年,他们是在一次次的拆迁中融入城市生活的。
1995年,坪山路从村庄里破膛而开,这里的大片农田变身城市交通大动脉,大量的人气随之聚集。今年初,坪山路新建高架桥及东侧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工,原本热闹的云谷,又因拆迁再次归于沉寂。坪山路要拓宽,城中村要改造,在轰鸣的机器声中,村民们可以预见的是,“云谷”这个拥有仙境般名字的社区,用不了多久,又会成为人声鼎沸的城市走廊。
坪山路新建高架桥的施工,赶走了原本淮头村的热闹,因拆迁,这里再也看不到往日热闹的人流。
坪山路新建高架桥及东侧城中村改造项目,就在云谷社区淮头村。以前,这里还是个美丽的乡村,村民们耕田种地,生活悠闲。1992年,云谷工业区成立之后,这里渐渐成了外来人口聚集的区域。
1996年,坪山路建成后,温陵路国道的功能,移到坪山路,更加速了云谷地带的繁荣。云谷社区主任吴建龙回忆,当时坪山路从云谷社区破膛而开后,有一段时间这一带特别好玩。如,有些兄弟的房子就这样被从中切开,马路两侧经常传来叫唤吃饭的声音。不仅如此,当时,坪山路西侧算是城市的范围,西侧不能放鞭炮,东侧却可以。这样的差别对待,让许多人啼笑皆非。
云谷工业区和坪山路进驻后,淮头村的村民大多依靠出租房子作为日常的收入。吴建龙说,淮头村的房子密度很大,三层以下的民居很少,基本都是四至六层的。这也使得原本就200多人的淮头村,流动人口达两三千人。
那时候,坪山路还是泉州花卉交易的集中地,共有30多家店面,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但由于店面多为简易搭盖,杂乱而不雅观。后来,随着泉州城市东扩以及沿街店铺的改造、发展,花市逐渐迁出该路段,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建材商铺,在坪山路的南段逐步形成建材一条街。
不仅如此,云谷社区,这个仙境般的名字,也是一再更名而来的。最早此处叫“石埔”,后来叫“永宏”,再后来,因大坪山摩崖石刻历史文化古迹——云谷室,而改名为云谷社区。
破茧成蝶 新家和美景一墙之隔
再过两三年,淮头村的村民们将再次回到这里,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新居是与老屋仅一墙之隔的云山。按照规划,坪山路新建高架桥及东侧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范围东至千亿山庄、西至坪山路、南至津淮街、北至云院路。
项目建设方介绍,安置地约有90亩,宽阔的空间,将全部用于安置房的建设,规划为18层~24层商住小区。而原先淮头村所在的地块,大约40亩的范围内,规划为6层以下的商业建筑。
可以确保的是,改造后,市民还是可以在家中欣赏民族英雄郑成功雕像。淮头村只是坪山路“变身”的一个缩影,项目建设方表示,年底坪山路新建高架桥及配套坪山路拓宽工程建成后,从坪山路东西两侧望去,又是一幅新景象。
百姓故事 在一次次拆迁中融入城市
40年来,云谷社区的居民不得不逐步告别原来的屋舍和农田,在一次次拆迁中慢慢融入城市生活。
老胡家世代居住在东海街道云谷社区,15年来,他们家总共被拆了两次,每一次的拆迁都见证着城市的急速扩张。第一次是见证坪山路的从无到有,第二次是因为坪山路下穿通道的建设。他们是云谷社区最早拆迁的一批,而现在云谷社区的其他自然村也完成了拆迁,这一次同样是为了泉州城市的建设让步。
老胡说,上世纪60年代初,他还只是个中学生。那时候村里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每周都要踏着家乡的田埂,步行一个多小时,到5公里外的泉州七中读书。到了上世纪80年代,老胡外出求学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泉州,云谷才有了“可以拉板车”的土路。那时候虽然大风吹过尘土飞扬,但是对村里人来说,出行已经比以前方便了许多。老胡也就能骑着自行车,从这条一米多宽的土路上班去。
到1995年,一条泉州城市交通举足轻重的路开始改变社区居民的生活,那就是坪山路的建设。那时候工程项目部租用在老胡家中,使得他的房子有幸成为最后的拆迁户,并见证着坪山路的从无到有。后来通往云谷的路条条都成为市区主干道,比如丰泽街、津淮街。交通便利了,云谷地块房价逐渐水涨船高。
在一拨又一拨城市急速扩张的潮流中,云谷社区居民们退让出自己的家园,上一次为新建公路,这一次为城市形象的进一步提升。云谷社区居民现在暂时分散安置,他们盼望着能尽早回迁到社区,盼望着云谷再次成为吸引人气的城市“仙境”。
晒图会
晒图会即将结束有好图快传
截至昨天傍晚,本次“泉城蝶变·晒图会”活动,共收到35张美图。在摄友们推荐的这些美图中,不仅记录下片区动迁前的美景,连拆迁中人们搬离的动态也一一记录。
由于“泉城蝶变”系列报道即将接近尾声,因此,手中还有好图的摄友们,可得加快上传速度了。今天傍晚6时,本报“泉城蝶变·晒图会”活动征集将告一段落。整理完这些图片后,本报将邀请专业评委进行一一点评和筛选,并评出一等奖1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各500元;三等奖5名,奖金各200元。(本网记者 陈丽娟 吴月芳 谢向明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