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71年的过继字据 能否让80岁老伯寻找到福州亲人
当年字据
老人很惆怅
闽南网讯 80岁的永春阿伯李茂西,9岁那年,还姓廖,父亲叫廖康官。
当年,因家道贫寒和战乱,父亲将其从福州过继给永春达埔的李家为嗣,并留下了一张字据。字据中写道,他的老家在福州南门兜马路街第三保四甲门牌8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去年,老伯才拿到这份尘封70年的字据。
昨日,李茂西的女儿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求助。她希望,这张字据,能让父亲在有生之年见上老家亲人一眼。
71年前的字据 字据写道,李茂西系家境贫寒、又逢战乱,被生父廖康官卖给李家这张“出继字据”,历经70余年,但红纸黑字仍一清二楚。字据上写有担保人、介绍人、代笔者的名字,以及关于李茂西的身世、生辰八字、被卖缘由等内容。
原来,李茂西原名叫廖梅俤(乳名),生父叫廖康官,原籍在南门兜马路街第三保四甲门牌8号。时年李茂西9岁,上有3个哥哥,因家境贫寒,又遇非常时期(战乱),柴米昂贵,生活窘迫,其父母廖康官夫妇便由介绍人从中磋商,将他承继给李家为嗣,从买家手中收取抚养费法币(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230元。
字据另写明,此并非诱拐。落款时间是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一月吉日。
“我一直只知道自己是福州人,但不知具体家在哪。”李茂西阿伯感慨道。
一段刻骨记忆 他曾被日本兵打耳光;家门口有个练兵的大操场,操场有棵大榕树李阿伯回忆道,当时正值战乱,日本鬼子出现在大街上,还有飞机轰炸;他没有读书,曾在街上卖油条,有次日本兵直接把油条拿走,他拉住对方衣服时还被打了耳光。
时隔70多年,李阿伯对老家的一点一滴仍刻骨铭心。他称,当年家门口不远处有支国民党部队,士兵经常在一个大操场操练,操场大约10来亩,操场大门口还有棵大榕树。
李阿伯称,当时来泉州,是被一些人带上船走的,下船后再走陆路。“后来才知,下船的地方是三明尤溪”。
当时,永春达埔镇的李家,老奶奶因其中一个儿子被拉壮丁,不幸身亡,将他买过来,改为李茂西这个名字,承继这一脉的香火。李茂西读了3年书后出来打工,到福清、广东一带做事。
余生未了的心愿 去年拿到字据后,他更迫切地想找到老家亲人,见见面,泡泡茶“这70年来,我一直都以为自己是被拐的。”阿伯说,直到去年看到字据,才知道自己身世和老家的具体位置。
惹人,这张藏着他身份秘密的字据,70多年来,一直被李家人秘密保存。也因此,虽然李老伯30年前曾去福州寻亲一周,一无所获。
原来,那张字据一直存在李家老奶奶那。李家人担心李茂西跑掉,老奶奶10年前去世时,仍然没将字据给李茂西看,而是转而交给李茂西的大伯保存。直到去年,李茂西的大伯频危之时,才拿到这张字据。
李老伯的寻亲心愿越来越迫切,但时过境迁,他不知道,在福州老家,3个亲哥哥是否健,还有没有别的亲人。
老伯多想,在有生之年见上亲人一面,泡泡茶,聊聊家常……(本网记者 董加固 吕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