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门故障 泉州自来水厂两工人灼伤
在医院,被烧伤的女子一直说眼睛难受
海峡都市报—海都网讯 水厂内的一男一女两工人,疑因在操作阀门时,不慎被氢氧化钠烧伤,导致男工的面部、手臂等处烧伤,而女工的眼睛受伤。
“北区水厂这里有两个工人,好像被氢氧化钠烧伤了,120已经来了。”昨天上午11点10分左右,市民许小姐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称,泉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北区水厂有工人在操作阀门时受伤。记者立即赶往水厂。厂区内,一名中年妇女对此事表示“无可奉告”,并多次试图阻止记者采访。
在厂区右侧的一个泵房内,一名自称姓顾的男子向记者证实,确实有人受伤,两人都已送到医院,事发现场在泵房的后侧。在泵房后侧一间铁皮屋外,记者看到地上散落着口罩、塑胶手套等物品。而几米外的墙角,堆放着一些袋装物品和空袋子,袋子上写着“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钠”。两名男子正在清理现场,对事件发生时的情况,他们摇头说,“不知道,来的时候就这样了”。
随后,记者赶往解放军第180医院,在眼科大楼见到了受伤的一男一女两名工人。男工脸部灼红,家属称他身上其他地方也有烧伤,说话间,该男子不时紧闭双眼。“脸部和手臂都被氢氧化钠烧伤了,还好是氢氧化钠的水溶剂,所以不算太严重。”接诊的烧伤科医生说。
而那名女工,表情痛苦地坐在椅子上,眼睛一直闭着,无法睁开。“好难受啊!”这名女工不断地流眼泪,拉住陪同人员的手,一直叫痛。
陪同两名伤者的,还有水厂的不少工作人员。对于两名伤者的信息和事件的具体原因,他们都拒绝透露。
“操作中突然阀门关不上,碱水往上涌,导致两人受伤。”当伤者家属询问时,一名水厂工作人员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本网记者 李秋云 田米 文/图)
□名词解释
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属强碱,具有强腐蚀性。氢氧化钠是一种常用的碱,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可以用作洗涤液。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溅到皮肤上,尤其是溅到皮肤破损处,可产生软痂,并能渗入深层组织;溅入眼内,不仅会损伤角膜,而且可使眼睛深部组织损伤,严重者可致失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